今天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35岁以上的人都去哪了,因为确实很多企业在招聘要求中明确提到年龄不高于35岁,而许多裁员新闻在我们的印象中也大多和年龄比较大的人有关,因此,看到以上类似的文章题目,不管是好奇也好,还是对自身前景感到恐慌,都让人情不自禁地点进去看看。
文中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30多岁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公司工作,因为公司裁员或因多年没有晋升的机会,不得已离开了公司,最后干的,不是卖保险,就是微商。
怎么这么难?
最后作者会告诉你,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职业规划。要选择规模大的公司,要选择好的领导,要选择有前景的业务,要好好努力,只有这样。你的不可替代性才会越来越强,你的职位才会越来越高,你发挥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大,你就越来越不容易被社会淘汰。
整篇文章看起来行云流水,顺理成章,所讲的道理也非常符合大众的认知,因此很容易让人一边看,一边轻轻把头点,然后默默的在头脑中检讨自己会不会和文章中所提的一样?
会是我吗?
在现代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的焦虑感普遍很强,都希望抓住最好的机会,迎着风飞翔。保持学习,快速成长,也没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竞争力,面对更大的挑战。但我们依旧可以问一问,文章的论证是否足够客观?以使我们免受焦虑的干扰,辩证看待35岁现象?
在我看来,文章至少有几点,是不够客观的:
第1点,文章的观点来源于个案,然而个案并不具备普遍性,无法说明全部的情况。如果有大数据统计也好,至少我们可以判断有很大这样的倾向。就算个案可以说明问题,那为什么不选择几个完全相反的个案?
第2点,在现在这个乌卡时代,没有谁敢保证,他所在的岗位,他所在的公司,能够顺利的发展。我们不是神,我们也无法预判所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发展的所有的情况。可能有人会说,国企比较有保障,互联网大公司也大多茁壮成长,在这样的公司发展可能最保险。但是国企也有国企的不好,近年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裁员。而这些背后的原因,是技术的更新,产业的迭代,产能的提升,政策的变更,是国家经济的成长。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各种形态,各种规模,各种行业的公司,国家的经济如何会焕发今天这样的活力?
第3点,个人的发展不一定是线性的,有时候可能处在一个高原状态,有时候可能会有下降,我们应该接受这样的非增长状态,这是成长的必然。35岁也并不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最终阶段,甚至可以说是早期阶段,因为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退休的时间越来越晚,我想职业规划的年龄范围可能也要拉得越来越长。
第4点。保险和微商工作并没有那么叫人不堪。随着人们保障的意识的提升,保险行业越来越焕发活力。而微商也是社交电商的一部分,是商业和人的紧密相连,只不过是我们不习惯而已。在未来,商业和生活的结合会怎样还颇具想象。
以上。愿我们不再为35岁而恐慌,按照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