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阅读在这一天成为全民时尚。“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大脑和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毫不意外地刷了屏。
不管什么东西,一旦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都不太会是什么好事。
被抬得太高,就会堕入被魅化的光环。人们追捧这件事,无非是因为这件事有利于优化自己的社交品牌。
在媒体和商业有意无意的共谋塑造下,人们在脑袋中建立了这么几个等式:阅读=内涵,阅读=消除浮躁,阅读=知识,阅读=修行……不阅读=浅薄、粗鄙,一群平时也不读书的媒体号营销号在微博上义正言辞地指责别人不读书,哭笑不得。
阅读是微博、朋友圈中最好的社交货币之一。晒上一本书的截图,旁边一杯咖啡,就会自带点赞吸附功能。如果你是妹子,再配上一张小清新滤镜的自拍,那就更吸睛了。
佛教有一个观点,虽然我不信佛,但也觉得很有道理:你如果向外求某件事,一定无法实现,必须返归内心。
啥意思呢?就是你如果过于执念希望阅读带给你知识、带给你内涵、让你消除浮躁,很可能南辕北辙。而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可以通过更丰富的途径抵达。
当然,读书是没问题的,读到好书也能享受到和智者灵魂对话的快感。不过,读书在如今的叙事框架中,已然变异了。
微信上出现了很多读书群。读书群会让你缴纳押金,并且给你布置读书打卡任务,要严格按进度进行。看起来吧,是个监督。不过,作为上班族,你知道,当一件事需要打卡,那么这件事就必然会变成你的枷锁,不管它之前多么有趣有意义。当你沉迷于每天的打卡,不知道你是否还能想起来自己当初为何要翻开这本书。
人们总有媒介崇拜,因为媒介承载着传递信息的“神使”职能。你的父母对电视上的养生小广告深信不疑,是因为“电视上都说了,肯定不会假”;对书籍、阅读的魅化,也深有这样的文化基因。
不过,如今已不再是媒介贫瘠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太多。手机阅读也是阅读,碎片化学习也是学习,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才是多元化发展的最好学习方式。让你静下心来专研一门,耗费的时间成本相当不划算。正如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海吃海喝囤积脂肪来抵御不可能出现的饥荒,我们也没有必要囤书来应对我们对知识匮乏的恐慌。在如今这个时代,最新的知识,肯定不会在书里。我在一部书稿的前言中写: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当中的一些案例、观点、数据肯定已经过时。
那么,在这个不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我们该如何对待阅读这件事?
它只是一个普通的渠道。它可以庸俗,可以功利,可以消遣,也可以丰富内心、充实灵魂。在这么一个书店里百分之六十都是垃圾的时代,选书也决定了阅读质量。要甄别腰封上的各种牛鬼蛇神,要警惕那些诱人的书名:三个月学会英语,三个月瘦身五十斤,职场必备话术,一秒识破谎言,之类的。大收获必要大付出,违背这个定律的一定有诈。
读书是自己的事,好好读自己的书,与一两句击中内心的句子共鸣,和知心好友交流一两个篇章,那就很快活。别太在意阅读这件事,自然而然地发生,最好。别谈修行,才是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