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年,年仅22岁的李比希从法国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那里学成归来,踌躇满志地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当时他担任台森大学的教授。
一天,一个制盐工厂的熟人,给他送来了一瓶浸泡过某种海藻植物灰的母液,请他分析鉴定其中的化学成分。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
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
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
如果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元素溴的不是波拉德,而将会是李比希。
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
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
而且,他还把瓶子上的标签揭了下来,用镜框装上,挂在床头,不但自己看,还给朋友们看。
他悔恨万分,为了永远牢记这一刻骨铭心的教训,以后每当李比希指导学生实验时,就会将当年自己的结论——“氯化碘”的标签拿出来,告诫同学们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否则就会犯自己当年的错误。
错过。悔恨。
偶然性的机遇来临时,它悄无声息,没有大张旗鼓,只是有缘人才能识别。
这种机遇毕竟是不多的,这也是扬名立万的时机,一个人的一生可能都没有一次这样的擦肩而过。
错过了,就是真的错过了,没有重来的可能。因为别人已经得到命运女神的青睐。
我们没有理由嘲笑李比希想当然的结论,用“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待未知的当时,是一种苛求。失去溴元素的发现,李比希教授的失意已经足够诚恳。
这只是给我们一个提醒,毕竟没有那么多发现、这么多机会等待我们错过。
这个故事警醒我们,人生中有些机会,只有一次。再想把握时,已时过境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