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侠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一种人。史记里面《刺客•列传》就形象的描述了著名六大刺客的侠客形象。他们重情重义,真正活出了侠客精神,可是这种情谊却被历史上的那些政治人物所利用,所谓的侠客独有的侠客精神也因此被扭曲,从而发展至今,成为了一种文化。
关键词:义;中国侠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引言:中国古代有六个著名的刺客,他们的品质高尚,却总是被人利用了他们的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的仁义二字,刺客只是统称他们的冰冷字眼,他们却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而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正是他们,才使侠客这种江湖上以义成名的人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正文:
一、六大刺客
第一个刺客的名字叫曹沫。面对齐国的兵力,鲁庄公害怕了,准备献出封地来求和。曹沫的故事就开始了。
齐桓公答应了和鲁庄公在柯地见面,一起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仪式完毕之后,曹沫却手拿着匕首逼近齐桓公。桓公问:“您想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所以我觉得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现在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我觉得你有必要认真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这些事情都完了后,曹沫放下匕首,走到他原来的位子,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依旧面不改色,谈吐依旧从容如常。但是桓公很生气,毕竟被一个无名之辈羞辱了,就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这样你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的,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那还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所以,齐桓公就把土地归还了,也幸亏他听了管仲的话,要不曹沫也不会威胁成功了。
不得不说曹沫是一个有定力的人。一般人干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是不敢面不改色、从容如常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侠客的镇定不慌。这是侠客必需的勇气。
第二个侠客是专诸。
专诸,是吴国堂邑人。伍子胥逃离楚国前往吴国的时侯,就知道了专诸有本事。伍子胥知道太子光想杀吴王僚,就把专诸推荐给了他。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的就像他所想的一样,但是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立为国君。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了。公子光说:“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所以他身边总有一些有智谋的人,以便来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
……
还是这一年的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王僚派出卫队,来保护他的安全。过了一会,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专诸掰开鱼,趁势飞快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时就死了,但专诸也没活下来。这时候地下室里的士兵出来了,全部消灭了他们。后来立王,就是吴王阖闾。阖闾于是就封专诸的儿子为上卿。
专诸仅仅就是个屠户,却有着如此大的本事,这是一般人所不可比拟的。虽然在最后被人杀死了,但是他与公子光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是互相利益,而是建立联系。公子光对专诸是很好的待遇,虽然专诸死了但是还是封了他的儿子,也不是一个无信用之人。专诸也同样为了他送了命,各不相欠。
第三个刺客是豫让,也是我最喜欢的刺客,没有之一。他是晋国人,以前的时候没什么名声。但是后来他侍奉智伯时,智伯却特别地尊重宠幸他。后来地被三分,豫让就潜逃到山中,说:“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这番话就是著名的士为知己者死。于是他更名改姓,伪装成罪人,进入赵襄子宫中刷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感觉到有杀气,就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但是赵襄子放过了他。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这样刺杀他不是更容易么?”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二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我现在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想要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第二次准备刺杀的豫让又被赵襄子发现了。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有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我也就死而无憾了。”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然后就自刎了。
我喜欢豫让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仁义,还有他的无私正义。同时我也觉得赵襄子这个人是一位慧眼识珠的人,因为它能看出豫让这个人是个重情义的人。要是豫让刺杀的不是赵襄子,而是另外别的人,那么他可能第一次被发现的时候就死了,更不会让豫让刺自己的衣服。不过两次被发现也从侧面说明了豫让这个人的气场很重,一般人和动物都能察觉到。我唯一替豫让遗憾的就是他选择了大义凛然——去直接刺杀,而不是选择打亲情牌,先亲近了赵襄子再刺杀。毕竟像豫让这样的人才被好的君王所重用结局也不会太惨。但唯一只能说一词,可惜,着实可惜。
第四个刺客是聂政。他因才华被严仲子赏识,后因守孝三年推脱了严仲子的赏识。守孝完了之后他又忆起了严重子的知遇之恩,帮他刺杀了侠累。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所为,于是毁容。姐姐聂荣寻到他后痛哭而死。
聂政是一个懂时机的人。刚开始严仲子找他去刺杀侠累给了他很多的黄金和好处,可是聂政知道自己现在不是干这个的时候, 于是就推脱了,只是因为他的老母亲需要他的照顾。后来母亲死了,他也守孝了三年。但是却也没有辜负严仲子的重望,为了把事情做得干干净净还自己毁了容。他的姐姐也是一个烈性女子可见家族的重要性。
第五个刺客是荆轲,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位,想必只用四个字就可概括:荆轲刺秦。
荆轲生动演绎了何谓义,何谓无奈。他的死本是不该的,无奈太子丹的不信任,使得他落得如此结局。
第六个刺客是高渐离。他和荆轲是一对知己,也是因为无奈,高渐离去刺杀秦王来给荆轲报仇,却也是失败了。
二、士为知己者死背后的中国侠文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看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男子愿意为理解自己、是知己的人去死;女子愿意为赏识自己的人而梳妆打扮。
侠义文化也可以叫为士为知己者死。举个例子,历史上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一个变形,自从信陵君去请教了候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侯颖说的一句话:“我计算出你到那里的时间,我面朝北自刎而死。”侯赢的身上就有一种侠义的精神,因为他知道信陵君是信任理解他的,所以就演绎了这士为知己者死的一幕。而且侠义精神是言必出行必果的,他最后就那样死了。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为一个所谓的侠义而死,如果这件事搁在现代人身上的话绝对不会那样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最本质的不能那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人能体会到当时候赢的心情。毕竟一个人了解不了解你只有你自己知道。古代人把生死看成为身外之物,所以侠客们拿得起放得下,一生都活得很潇洒。所以古代的侠义精神我们只能敬佩,却不得实现。因为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不一样,太生搬硬套就会起反作用。
义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只有把它放在某几个事件上它才会生动起来。《刺客列传》里面的六大刺客都是围绕着义才会有的举动。可见当时的义对侠客甚至比生命还重要。如果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的话,那个人可能会立马就死在他的面前而却说着为了义。
这么说来,其实义和信是分不开的。因为侠客言必信行必果,说到的一定做到,这样使得我们看到的古代侠客都是一副自由无畏的形象。
三、对当代的意义
现代的我们虽然不需要把它做到极致,但是不可丢失这样的精神,古代的侠客是因为侠文化而变得无畏自由,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很潇洒。侠文化在漫漫的中华历史上有着特殊而又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不现在却不需要如此的极端。或者就像“路见不平一声吼”“为朋友两肋插刀”。像帮助自己一样帮助别人一样,或许这就是我们现代人的侠义精神。
诗仙李白也写过一首叫《侠客行》的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李白对侠客的敬仰和爱慕,例如“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李白潇洒的文字表达了侠客的潇洒与自由,这是李白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既可以穿梭于宫廷之间,又可以隐居到山林之中。可是李白做的只有羡慕,却达不到那样的水准。这也说明了时代的进化和文化的蜕变。侠义已经不是生活的全部了,还应该来一些诗意。
社会还在进步,调和均衡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①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
②战国侠义精神
③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