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读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原本出自道家学说,讲“道”的一些理论,当时通而不达,最近偶有所得---“边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5579914/09cae419a9c4af7c.jpg)
今天这个社会,最大的特点应该是:精细化分工,立体化协作,个体的人深深的嵌入到全球的协作网络中。比如一颗螺丝钉,铁矿可能来自非洲,通过巴拿马的货船运输,在韩国冶炼,到中国成型,成型设备由德国制造,用的是日本工艺,螺丝最终出口到美国。物质资源、信息知识,现在普遍的边界应该是整个地球,所以当代人类可以战胜人口上的“马尔萨斯陷阱”,也可以战胜经济上的“零和博弈”,全世界人口过去一百年增长超过50亿,但人们脱离贫穷的比例却在上升,恐怕这是边界扩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5579914/dda832ab9c029293.jpg)
边界的扩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好处,同时也对我们产生了一种制约,让我们的生活分隔在一个个狭小的框架内,越来越小,这就是社会化分工带来的变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黑箱化”,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只能从一个很小的方向出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导致的结果与最初的愿望相差甚远,有人专门总结了一套理论——“后工业社会的认知失调”。
![](https://img.haomeiwen.com/i5579914/39dd5d9a8fe8a38a.jpg)
曾听闻这样一则故事:有位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小朋友回到农村,在麦田里奔跑,他的父亲问他为什么,小朋友说“楼下公园的青草跟这里的差不多,我们每天都这样玩耍,我错了吗?”,父亲指了指手中的馒头,若有所思,但不知从何说起。这或许就是“边界限制”的最为简单缩影。
这种“黑箱化”还有更深层次的效应,从过往到今天,个体力量可以对整个群体产生绝对性质的影响吗?可能性几乎为零。但从现在到未来,这种可能的几率会不断提升,如果读过刘慈欣先生的《三体》,就能感知到个体的力量有多么惊人,无论是突然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糟,恐怕都会对群体产生质的影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5579914/ebdf223998a72a46.jpg)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该如何应对,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于我个人而言,一是无为,顺应时代;二是有为,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尽力向前,尽可能多点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