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醉本文是作者尹醉16岁时的作品,由于文章发布受到很多限制,现今才通过生活需要揭穿平台发布出来!时隔九年,尹醉昨晚再次看这篇曾经自己写下的文章时,他说,那时候我写的文章真肤浅。也许,时间的沉淀让他更加的成熟和睿智了吧。期待他的新作品!
周易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海纳百川,后世学者将其与《归藏》并称先秦文化的瑰宝。周易出现在中国文化史的时候,是以“卜筮”的形式出现的。与《归藏》、《连山》并称三大卜筮玄学。而后世的《道德经》五千言,以及儒家的思想,甚至于诸子百家,多多少少具备着周易的影子。而修道的学者,包括我在内,都知道《老子》五千言是赋予《归藏》的影子的,是故有一个很通行的说法,就是儒家思想,洋洋洒洒,出自于《周易》。而道家思想中,独特的女性崇拜和母系氏族的偏爱,与《归藏》中“坤”为首的情结不谋而合。所以有人就说,道家系出于《归藏》,儒家系出于《周易》,其实这说法却不是完全正确的。
在玄学界有个很流行的判断方式,就是以“阴阳”来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从这里我们可以推导,如果道家的人光以“母性”作为人的处世理念,以及行为主旨,那么就偏向了“阴”性。孤阴不长,独阳必衰。独具备阴性如何成就道家的广泛运用意义呢?况且道德经也有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那么一切的事物,包括人,都必须具备阴阳调和。那么道德经如此对母性崇拜,从哪里才能看出阴阳调和呢?“负阴而抱阳”,我们可以看出,负是表露在外面的,也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那么抱阳则为内在包涵,也就是“清静为天下正。”。将二者结合起来,则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外柔内刚,外圆内方。道德经所阐述的辩证方式是博大精深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是者,不彰。”,“是故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一系列的辩证方式我们更能看出阴阳交泰,在道德经的理念中,虽然一直都是柔弱为主,“生而不宰,为而弗恃。”,但是我们看,一切辩证方式中,无论是“以其不争”“自是者”“柔弱”还是“天下之至柔”,都只是一个行为过程,既没有提到动机,也没有提到结果,也就是说,这“柔弱”只是一个怎么去做的方式,至于动机和结果,却与这“柔弱”无关,我们再看,“天下莫能与之争”“不彰”“胜刚强。”“驰骋”方才是促使一切行为进行的一个理念,动机,也是结果。这样我们就很明白了,“柔弱”只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方式,而归根究底得出的结论与动机,却是“胜”。
这里的道德经辩证方式就和《周易》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在孔子所著的《易传》开卦两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的“天行健”用道德经中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以及“强行者有志”来解释也不无不可。而地势坤用“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也是顺理成章。所以我一直认为,不论是道还是儒,都对《周易》有很大的程度的揣摩和效法。当然道德经和《周易》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周易强调对为人处世,以及心机运用的着重。而在道家的人生观中,可以做好工作,但最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而从乾字卦的总体系统来看,争名夺利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潜龙勿用”还是“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都是一种隐藏自己的手段,从而达到蓄势待发,成就伟业的目的。而道家三宝中,却着重强调了“不敢为天下先”的重要性。此一者,二者背道而驰。
道德经与周易的论述就到这里,多说无益。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易的形成以及总体概论。
周易是怎么形成的?众说纷纭,有一句诗叫“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个时代的人的思维与想法不同,那么对学术的理解也有了微小的偏差。所以没有哪一家之言真的可以潮流数十百年不为人所遗忘。那么我就讲述下如今最流行的一种说法:相传在古老的中华大地,有一个人叫伏羲。伏羲大家都知道,神话中的“三圣皇”之首,相传他,便是为了卜筮,告诉人们天气的变化,从而创造了八卦。而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借助这八卦衍生出了六十四卦,并以文字记叙。而周易最博大精深的地方,也就是周文王这些记叙,以至于孔子所著的《易传》就是为了讲解这些记叙。如此《周易》便成形了,成形了还不够,三国志还需要一个“裴注”呢,更何况《周易》?最后到了西周时代,孔子辅以《十翼》,赋予了《周易》灵性与强烈的哲学气息,而这《周易》也如插上了翅膀一样,飞过大江南北,深厚影响着诸子百家的文化,其广泛的求同存异的性质,让所有学说都能学以致用。说到这里,那么整个《周易》可以说是完整了。后世所提到的“易经”,也总会和孔子的《易传》挂上钩。
但是到了尔后的时代,相传是宋朝,便将易经分为两个学派,就是“义理派”和“象数派”,望文生义,“义理派”便是注重对《周易》文字理解,而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人处世的学派。而“象数派”则相对复杂一些,各类错综复杂的运算,以及对万物象数的理解,备注,可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至于后世的风水学,算命,都是出自于“象数派”,这么一来“象数派”就脱离了哲学体系,而与“神学”有了极大程度的相似性。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象数派”的代表作《河图》《洛书》。据说,《河图》《洛书》也是宋朝才发展起来的算术理论,在这里有了这么一个疑问,熟读“汉书”的朋友想必都很清楚,在汉武帝的时候,河图和汉书可是出现在史书上的,而且相传是四象神兽呈祥。抛开史学家对神话的迷信与杜撰不说,这个《河图》《洛书》可并不是在宋朝才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而在宋朝将《河图》《洛书》任命为算数理论之前,它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呢?这就不得而知,还待后人去查明。
其实本人也对“象数派”略知一二,人们都说“知弥多,愈知自知少。”象数派的博大精深不言而喻,抛开简单的九宫图不说,无论是大衍小衍结合天地之数“五十五”,还有“天一生水”“天二生火”之类的玄妙五行位数。搭配起来都是让人叹为观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