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班里有学生来问问题。总共两道。都是文言文的题目。一道断句,一道翻译。给学生讲解题目,我习惯根据学生的答案用尽量简洁易懂的方式给学生讲解。第一道断句题。这道选择题学生的答案最开始是C,而后是B,最后是A。这种四选一的断句题一般几处区分排除的关键点。B和C项明显有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有一处“时”应当放在句子开头。可这两个却把它放在前一句的末尾。所以我直截了当地针对这个问题跟她分享这个方法。“时”常放在句首,表示“当时”、“这时”。
我这样做无非是希望学生在我讲解之后有所收获,这也是我在解释完问题后跟那个学生说的。对学生,我觉得我这个老师需要诚恳,需要真实。如果学生来问一道语文题,讲到最后你跟他讲理解讲积累,这多少有些不切实际。学生希望从老师这里得到的更多时候是方便可行具体的做法。
应该说,学生来问问题,我是很高兴的。一来,语文学科很少人来问问题。我曾经和这学生开玩笑说,多来问,我这里挺冷清的。二来,学生来问,老师才能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了解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老师讲课分析问题总是脱离学生实际,习惯从老师角度出发展开思维。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我在讲的过程中便能知道讲解重点所在,哪些方式他们更能接受,如何讲解效果更好。解释完问题我习惯把讲解简化,总结一下。之于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他从这道题从我的讲解中收获了什么;之于我,获得了一种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做题和学习方法(平时这些东西在我看来觉得学生都懂,毫无讲解分析的价值,所以自然不会去主动总结。)
学生提问,说到底,对我也是一种成长。比如学生早上问的翻译题。我先讲了一字一词的基本方法。但有些词“假”“贷”“即”不知道怎么办。我建议,可以通过对比答案推测该字在句中意思。我通过对比原句和译文推断“即”的意思可能是“如果”。这在后来通过查阅词典得到确认。可能你会这么说,老师,我做题的时候不知道这么办。我这样对学生说道。这几年我已经养成从学生角度看问题的习惯,所以思路自然走在学生前面。嗯。学生的回答肯定了我的话。做题本身也是一种积累。你这个题做了,知道这个字有这个意思。下回再碰到就知道了。我解释道。事实上,我在最开始解释“即”的时候,我的解释是“即使”。等到意思确定后,我也主动承认了自己因惯性思维而导致的错误。但我内心是高兴的,因为我也积累了“如果”这个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