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和伙伴们开启了普通话练习,专门收集了一些和情绪相关的词汇注音并分享出来,邀请伙伴们自愿参与每天打卡。伙伴们参与度非常,由此我体会到:一旦被响应,真的会很开心。
今天,一位伙伴在完成作业时,说:她要好好练习普通话,不然的话,要让董老师失望了。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她讲不好普通话,我真的会失望吗?她这不是以一个讨好的姿态,来争取权威的肯定和认可吗?要知道:重复旧做法,只能得到旧结果。如果她一直以讨好的姿态和人共处,岂不是拿着老一套的旧模式来过现在的人生?她那么努力的学习,到底为何?难道她就甘愿这么固守着过往那些承担已久的期待吗?难道她还要坚持负重前行吗?……
我是不是应该立马就这件事说道说道呢?
当时,我确实想直接告诉她说:你又在重复你的旧模式了。你在讨好老师。你需要老师的认可。
然而,我没有那么做。这倒是值得我庆幸和嘉许自己的。
我终究没有立即去表达。我保留了我听到她造句练习之后的所思所想,没有把自己抬举到“老师的讲台上”去谆谆教诲,没有制止、没有提醒。还好。刚刚好。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正因为我没有立即做出这个“表达”,反而创造了反观自己的空间,结果我切实帮助到了自己。我悄悄地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升级了自己对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对待他人的方式。
每个人都做了当下的最好。接纳“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的”临在的这个“我”是。带着“讨好”努力学习的“她”是。起心动念要“更正”她的那个“我”也是。
感谢自己的这个珍贵的缓冲,感谢自己的这个难得的沉默,感谢自己冥冥之中这个温暖的自我相助……我的内在智慧好厉害呀!我在给自己时间,给自己充分的时间思考、觉察、酝酿、反转,如此才真正做到宽而以待“她和我”。
黄仕明老师在《停止你的内在战争》里说过:真正的疗愈发生在技术失效之后,个案从开始表现的盲从和讨好咨询师,到把真实呈现在治疗关系中时,往往才是治疗开始发生的时候。
当一个人不再讨好的时候,才是真正打开自己、享受生活的时候。
我不得不承认:也许伙伴们一直停止不前,我可能真的会失望吧?
我在想:我为什么想要去制止、去提醒呢?而伙伴为什么会有“怕我失望”来讨好我的想法呢?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我对于她们的成长节奏和速度有没有充分包容?有没有无条件接纳呢?如果她们慢了些或者停止生长,我足够允许吗?如果她们针对我多次强调的东西依然屡次三番地做不到,我足够允许吗?
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体悟:即使她们走得慢、步子小,甚至在原地踏步,那都是她们该有的样子。原地踏步也是成长。有时候的倒退也是成长。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过一句非常有共鸣的话——
“接纳我还不能做到的,欣赏我已经做到的,并且深信走过这个历程,终究可以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万物负阴而抱阳”,想要遇见更好的自己(阳),就要先接纳自己的“不好”(阴),才能变得“更好”(阳)。
放下追求完美的执念,不必自我苛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受暂时的不足,接受真实的自己,是爱自己的基础。
心存美好,成长的过程就是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