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书的理由是:让自己避免犯错,尤其是那些从前人们已经犯过的错。
首先读书是很私人的事,读书就像吃饭一样。饭,是每天都要吃的,不吃就会肚子饿,书也是要每天读的,不读心里就慌。吃饭是为身体,给身体添砖加瓦;读书是为心智,给心智提升觉知的高度。
所以,不论在何处,我都尽量随手带着一本书,有片刻闲暇时间,就可以随手翻看。如果实在没有条件,打开手机上的Kindle也不错。
但公开承认自己爱读书,就像公开装逼一样,容易把一个氛围很好的对话搞的无话可说,于人于己都很尴尬,索性就不説,于是这就变成了私人的事了,读过没读过,只有自己知道。
既然读书的理由是避免犯错,那读书就要用于实践,用学习到的方法和经验来观察事件、解决问题。在观察事件、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强化了自己的技能。和游戏中的人物一样,现实中的人也需要很多技能辅助,比如説,开车是一项技能,写作也是一项技能,再比如説,学会读写英语和意大利语也是一种技能。习得技能的方式无非两种:
1.被别人直接教授得来。
2.自己通过阅读并实践得来。
显然第一种方法成功率很低,因为既便想学,也不见得有人会教,既便有人教,也不见得教得好。而第二种方法相对就靠谱得多,想学习什么技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实践,可以学会,虽然会犯一些小错误,但是正确的教材已经把大部分的错误告诉你,并会教你如何避开(正规的教材是经过出版机构和行业工会审核校对的)。比如,学习高空作业时,《高空作业操作手册》会告诉你如何正确的穿戴劳保和作业流程,避免你意外跌落致死。所以读书是尤其重要的,特别是读那些“非虚幻类”书籍。我们只要有过一两次这种“阅读+实践=掌握一种新技能”的体验,就会发现,原来自己想学什么都可以学会,就仿佛开了挂一样,于是,在将来的人生方向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同样,在理解阅读如何幚助我们避免犯错时,我们也需要做实验和反思,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精密复杂的科学仪器,所以必需依靠某些更为简单的东西,比如眼睛,眼睛只能看到“在视觉上形成对比”的东西,同样的,耳朵也是如此,身体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也是如此,这就会造成一种“对比错误反应”,这种反应常常能对我们的正确思考带来很大的破坏,比如:去超市买了本来不需要的方便面,却仅仅是因为:最后一天促销买方便面送马克杯。另外还有一个很巧妙的实验:分别放三盆水,左边是热水,右边是冰水,中间是常温水,反左右手分别放进左右两边的盆里30秒,然后两只手同时放进中间的盆里。尽管两只手都在同一盆水里,可刚刚放在冰水里的手觉得它是热水,刚刚放在热水里的手觉得它是冷水。
亲自做一个实验,就会发现,我们的感官确实非常容易受到“欺骗”,上面那个例子,如果我们确实需要知道中间这盆水是冷的还是热的还是常温,我们需要稍微等一会儿再去摸;或者,需要更精确的话:使用温度计。在采购商品时,商家往往给了你错误的对比价格,又想让你尽快做出决定买下,这个时候,我们没有一个相对正确的价格参考系,非常容易犯错,所以需要先等一等,或者再多了解一些别的商家的报价,这样才能避免出错。
更多的了解知识,其实是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自己,心智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一但自己觉知到了,就知道了。就像同一个方向的风景,爬上墙头看和站在墙脚看,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而这种体验,一旦有过,就再也不会抹去,它会在大脑的表层,刻下一个永远的沟回。
当然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这些,在不断成长的路上,相信读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有意义的体验。总之,那些比我们优秀的人都还在学习,我们就更应该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