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康德美学读解后记

康德美学读解后记

作者: LeeKingkwok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05:34 被阅读0次
            筋疲力尽,心力交瘁,耗光了读书的精力,感我觉要疯了。不过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历时一个月,终于完成康德美学的论文。其实大部分都是参考别人的成果,自己的想法微乎其微。但是,我想说,光是能把康德的书读懂并能做出阐释就已经是登天之难了,借此想要搞出自己的创新也好,批判也罢,还没到这个功力,还需要慢慢地修炼。
            然而,文毕之际,还是想谈谈自己关于康德美学的一点看法,尽管肤浅,也算是对自己这么长时间辛劳的安慰吧,毕竟我舍众求一。
            关于某个哲学家也好,美学家也罢,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家,读这么长时间的书以来,逐渐明晰的一个观点:不用管这些什么家的头衔有多出名,也不要急着一头扎进他们的著作。首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这个伟大的什么家他创造这样一个理论或写这么一部书的意图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指向是什么。这好比一个人说话,先要知道他讲话的动机,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光顾着听他说话的内容,就有可能被误导。比如康德,美学离不开他,文学理论也有他的份,甚至教育学他也要参与,一看哲学史更为惊人,他居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他之前的哲学在此汇集,他之后的哲学从此分流。若逐一去了解,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几门课程都要涉及,那么康德到底想干什么?
            其实他想干的也不多,总结起来就一个问题,人是什么?
            于是,还要从哲学说起。因为众所周知,这是个哲学问题。若是能将康德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搞清楚,所谓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教育学的以及还有可能的相关问题都会云开日出,一目了然。
            我觉得,本身能意识到“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很了不起了。因为从来就没有人回答清楚过,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一代代的人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去回答这个问题。
            然而,纵观历史,汇集诸家,关于人是什么,总是离不开这三个范畴:真、善、美。
            康德正是将西方一惯的理性传统发扬光大,然后通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仔细辨别,严密论证,将这三者捏合在一起,将其统归于人之下。人是有理性的,理性借用真善美,把人推向自由。
            今天说的康德美学,也是关于自由的学问。
            搞清楚了康德想要干什么,再来逐一去了解他的关于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等等之类的理论。
            美学之美,谓之感受。这是简洁的说法。因此康德美学就是康德在讨论人的感受问题,这主要集中在他的一部著作里——《判断力批判》。我们面对一个对象,无论其有形还是无形,哪怕遁影天地间,都无法不生出感受来,因为人是有感官的。就感受来说,其本身是无法言说的,我们要阐释、要分析感受,那就得用逻辑作为工具,就必须得调动人的认识功能。然而,在康德那里,人的认识功能和感受功能是同附属于人的功能的,没有高下之分。因此分析感受问题其实就变成了如何分析,怎么分析的问题了。这一点上,我极为佩服他。因为,就我目前所知,没人比他分析的更为精到了。他用了一系列的概念去分析美,比如判断力、对象,形式,有无利害,是否合目的性等等。这些东西对于大众来说,本身就是雾里看花,看的醉眼朦胧的,全然不知所云。
            然而,关乎此,不得不提到他的另外一部讨论人的认识功能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这些概念都来自于这本书。要想懂得这些概念,就得先读《纯批》。这又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里面的文辞之艰涩,句式之冗长,令人望而却步。很多时候,读了也知不道他说的什么,只识其字,未解其意。我曾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做这个挑战,进度不过两三页而已。我觉得,作为催眠曲还是很好的选择。
            就像我前面说的,读一本书,了解一个理论,得先知道其目的何在。读《纯批》,亦绕不开这个点。这本书是讨论人的认识功能的,目的是要给人的认识能力划限,进而判定形而上学成立的条件,所谓形而上学在此指的便是上帝、自由意志等等诸如此类超验的概念。《纯批》的核心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通俗点讲,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如何在不脱离经验的条件下不断产生新知。若能把这一点说清楚,问题将迎刃而解。通常意义上,我们认识事物要用理性。事物作为对象,被理性所认识。这里理性扮演的是工具的角色,然而要给认知划限,就要着手去讨论这“作为工具的理性”。这里,理性便由工具变成了讨论的对象,那么这讨论的工具又从何而来,他要找到一个支点。由此,康德便大张旗鼓地开始了他的批判之路。那些缥缈的概念一个一个被他发明,最后立足在先验的基础上,即这些概念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认识能力里面的。
            我不想去说《纯批》的更多内容,但是这些概念昭示了康德思考的深入和划分的细致,同时也暗含了他的哲学人本主义的特色。他在对认知能力探讨结束后得出的结论是,认识领域不需要形而上学。很显然,他达到了划限的目的。
            那么,既然认识不需要形而上学,人们为什么还要提出这些形而上的概念呢,不能说它们有经验的实体存在,也不能说没有。康德将其放在另外一个领域里——实践道德领域。这又要涉及到康德的另外一本书——《实践理性批判》,这本书是探讨人的道德如何成为可能的。康德认为,这些形而上的概念恰好是人道德的来源。上帝是否存在,得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但人们的确会有上帝的概念。康德认为,这来源于人的理性先验地具有对自然的统一性符合目的观照。他在《纯批》里论证了自然的必然性问题,人作为自然的存在是必然的,一切都被规律所制约,仿佛没有自由可言了。然而人的理性里存在着上帝,这种对必然性的僭越,正好说明了人是有自由的。而这种观照在《判断力批判》讨论审美问题时是关键所在。由此,康德便将自由与道德联系起来,道德是人所具有自由的象征。
            早期的康德研究的目的是求知识之真,然而隔壁国家的革命启发了他的思想,加之他对卢梭的推崇(他曾为读卢梭的《爱弥儿》一度打破生活规整的生活),他开始了对人的思考。人是目的,这也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的认知划限,认知的最终目的要归结到人的幸福上来,认知本身不是目的。《实践理性批判》的关于自由的讨论,目的在于人的道德。 但是,即使《实践理性批判》中有再多的关于实践道德问题的讨论,终究是属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范围的,然而具体的某一实践行为对应的却是《纯粹理性批判》里“物自体”的假设。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物自体”只为知性提供所认知的经验表象,自身不可被认知,由此便拉开了《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巨大的鸿沟:人的认识理性和实践不具有统一性。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讨论,正是在这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由是观之,康德所有思想的指向在于人的自由即道德。也就不难理解他的那一句:“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我很长时间不懂他的这句名言究竟与他的理性哲学或人本哲学有什么关系,但现在懂了。
            他的美学思想是服务与他的整个体系的,尽管美学史给了他很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以往专注于美学的专家们没有如此细致精到的分析过美学的问题。康德做到了,所以应当享此殊荣。
            要说康德的美学思想,其实并没有说太多,反而说了很多别的内容。然而,这就是我真实遇到的瓶颈,我总觉的,不能从根本出发,一切都是敷衍。对康德美学的研究,我基于它的桥梁意义出发,而不是单纯地去了解关于美康德说了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从这些过程也可见出,理解康德美学不仅仅是读一本《判断力批判》的问题。若能将他的整个思想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会运用自如,基于此的创造或批判才谈得上可能。
            最后还想说一句,以对自己的勉励,也是读康德的鼓舞:兴趣越抽象的人越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康德美学读解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rp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