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文章,《读书有时候就是要找不痛快》。有人私信我说,你说得不对,读书应当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痛苦。
我说,你觉得我说得不对,为什么不直接评论说,要以这样的方式说呢?
他说,因为我隐约觉得,你所说的“找不痛快”和我认为的“享受”好像不太对立,所以想跟你私下讨论讨论。
这位书友说得很对,读书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而享受和“找不痛快”之间也没有冲突。
读书要找不痛快,但不是找痛苦;读书可以不快乐,但不能不享受。
有点拗口,但不难理解,下面就结合我的读书经历略谈一二。
01
我大学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当时刚入校不到一个月,就被老师们虐得几乎对读书丧失兴趣。
我们的专业课程包括语言类和文学类两种,其中文学类主要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创作与欣赏等。
第一个学期的文学类课程也就开设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门,就把我们打趴下了。
特别是现代文学老师,是个副教授,爱生如子,慈爱又严厉,上来就布置了“鲁郭茅巴老曹”代表作让我们课后读。
鲁迅先生地位特殊,要读够三本,一本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一本杂文集。
别的大学生入了大学都跟上天堂一样,吃吃喝喝搞社交,开开心心谈恋爱。只有我们像游走在地狱的孤魂野鬼,每天啃厚厚的名著,研究字里行间的深意。
那赵家的狗为什么看“我”两眼(鲁迅)?《女神》到底好在哪里(郭沫若)?开丝厂的吴荪甫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破产的(矛盾)?
当喜欢的事成了必须要做的事,痛苦好像就随之而来了。
但,痛苦的是喜欢的事情本身吗?
就像上中学时候老师强制推荐的名著,要摘抄好词好句,要写读后感,还要背诵名句名段,于是囫囵吞枣地读完做作业,应付检查,哪能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可那些名著现在读来,哪个不是字字珠玑,意味深长。
毕业多年,大学时候谈过的恋爱早已随风如烟,可那些名家的文字现在还时常出现,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在金柳摇曳的河畔。
所以你问我大学四年的读书生涯痛苦吗?痛苦,但是快乐。是老师给的不痛快,让我享受到了延后的翻倍快乐。
02
参加工作后,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变少了,读书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了,偶尔的读书就成了奢侈的放松。
没有了老师的叮嘱和学业的压力,读起书来就比较随意了。
我先是刷了一波我喜欢的推理悬疑(后续我会推荐一些我觉得不错的推理悬疑小说),后来为着工作还津津有味地读了一批童书,有时跟着当下热播剧看看原著小说。
再后来加了一些读书群,开始读大量的外国文学,沉迷于翻译语言的异趣,享受不同文化碰撞的快感。
在这个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认同一个观点:读书最终应是一种享受,接受文字的洗礼,让灵魂稳居。
读轻松日常的书可以享受人生的细碎快乐,读鸡汤励志的书可以享受正能量的感召,读严肃社科书可以享受专业知识的洗礼。
无论读什么书,只要享受到,就是赚到。
03
有人说,读书是写作的一种方式。我很喜欢这个说法。
按照正常逻辑,读书是听,写作是说;读书是收,写作是放。
但我们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表达的过程,也在说,在放。小到对一个句子的共鸣,大到对整本书主题的认同,无一不在表明我们的立场,释放我们的声音。
我很早以前写过一篇《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讲的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点赞、评论和转发都很多。
这篇文章是我读《一句顶一万句》的表达,网友们的互动是读我这篇文章的表达。
读书的快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表达。
就像我们听一首歌,享受的也是情绪的释放和表达。
人间万象入眼,激起千种思绪,或不可说,或无人懂,万幸有文字和音乐,听我们千言万语。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本书,用来拯救千疮百孔的灵魂。”也许你已经找到了那本书,也许那本书还在远处等着你,但眼下你手中的那本书未必就不好。
不要想太多,好好享受吧。
我是洛小宅,一个爱读书的宅女,偶尔讲讲故事,希望娱己也娱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