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愿意花200购买Things?
Things是我花费最大的一款应用,当初下定决心入手,有这么几个原因。
Things能基本满足我的个人事项管理需求。通过Things用inbox收集任务、在Today里查看今日任务、用scheduled创建像月度总结一类的循环提醒任务,在projects中把大任务拆解,area帮我长期关注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使用后的改变是生活上很多待办事情直接放在Things,有时间时就拎出一件来完成,极大的减轻了认知符合。
更重要的原因是在过年前一周,同事发来Things五折冰点促销的链接,当时的考虑是借这个机会入手Things,把它训练成长期使用的主力时间管理工具。以此来逼自己改掉浅尝辄止的坏习惯。
Things为你提高效率了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Things的确减轻了我的认知负荷,把需要做的事情扔进inbox,或者安排在某个时间,相当于有了一个第二大脑,我只要在合适的时间一件件完成他们就好了。
但是Things的提醒是按照「到期日」,而不是具体到小时,对于时间提醒具体程度高的任务就显得有些弱了,比如,为了提醒自己晚上八点上「三节课」的产品课程,只能用iPhone的reminder,但Things就做不到。
Things在处理工作项目上的能力远不及Trello。原先我处理工作项目是先用Things新建一个projects,比如画某个产品的原型,把这个工作拆解成一条条的TODOlist,最多给任务安排一下到期时间。在Trello安排一个项目是这样操作的,新建一个卡片后,可以添加「checklist」,按照每个拆解后的TODO在评论区撰写思考、补充资料,也可以添加附件。这样在一张卡片里,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只会越来越丰富,最终完成。
所以,Things的projects难以支持处理大量信息的场景,相反是阅读一本书、组织一场聚会、筹备一次远行,就很适合用Things来处理场景单一的需求。像写一篇文章、推进某个项目,最好是把任务描述、清单、附件、评论都集成在一个页面内,方便不断增补和拼接。
场景比时间更重要
理想的提醒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信号和信息两个方面,即有件事要记住和这件事是什么。
有件事要记住这个信号,如果发生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就能提供足够的记忆线索。被提醒得太早或太晚都是无用的,甚至相当于没有提醒。如果在正确的时间或地点提醒,环境线索足以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帮助回忆要记住的东西。——《设计心理学1》
写完上面的部分,骑车上班的路上思考着Things支持什么样的场景?实际上,Things支持一切收集TODO事项的场景,只需要借助标签体系简单分类就好了。home、work、bus等都可以,按照具体场景来分类,确实可以降低认知负荷。所以,我把Things的场景分成了这么几个标签:
- home:购买生活用品、联系家人、朋友、健康运动等都在这个标签体系下
- office:主要是指需要在办公室完成的工作
- lab:关于产品学习的一切内容,包括产品研习、上课、读书笔记等
- Garden:也即Mind Garden,寓意是通过阅读、写作来培育内心
所以TODAY+场景标签,成了我最常用的功能。这背后涉及到大脑的一个原理,就是「空间大于时间」,人类对空间的感知相比时间更强,所以以空间场景作为待办事项的主要分类,不失为一种提高效率的方法。
提升效率另外一种老生常谈的方法是「关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是如何才能做到这点却没有很好的方法。
Things官方指南Getting Started with Things里提到,projects是把一次性不能完成的任何组织起来,而期「Area」则是关注家庭、财务、健康、职业生涯、学校课程……这些领域不需要天天找事情做,重要的是有持续实践,通过时间的复利来获得收益。看完这篇指南,我打算新增这些「Area」:
- Career:关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学习、投资、交流等
- Heath:健康的饮食、锻炼和休息习惯
- Mind:自我学习、阅读、写作、传授知识等
- Spirit:通过冥想、音乐、艺术、宗教、志愿者、亲近自然等实现精神层面的更新
- Emotion:培养与家人、同事、朋友、导师友好的情感关系
这篇产品研习文章写到最后更像是调教Things的过程,在思考场景和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整理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框架:
- 场景空间先于待办时间
- 把任务数量限制在大脑符合范围之内,如场景只用home、office、lab、garden四个,标签下每天最多5个任务
- 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只能一点点做,但是一点要有提醒机制,在固定的周期做反馈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