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46.creative destruction

046.creative destruction

作者: 是静静呀 | 来源:发表于2020-03-10 22:19 被阅读0次

什么叫“创造性的毁灭”呢?

要解释这个词,我们得先介绍一位经济学家——熊彼特。

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英国拔得头筹,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德国后来居上。

正好,熊彼特在年轻的时候去过英国和德国留学,看到这种场景,他发现,通过创新,可以弯道超车。

后来他提出一个经济学理论,后人称之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该理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换言之,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比如,汽车的发明意味着马车的毁灭。马车夫要面临失业,被社会所淘汰。

再比如,iPhone的诞生,开创了一个智能手机的新行业,同时,也摧毁了传统手机行业。 诺基亚破产、爱立信退出、曾经不可一世的黑莓也终迟暮。

就连当今被吵得火热的人工智能也没能逃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人们都在担心人工智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失业,确实,不过这也只是创造性毁灭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大幅提高效率、带来更大的便利。我们当今的恐慌,其实早在一百年前就被熊彼特预料到了。所以,多了解些历史规律,多读一些前人的研究,就能更冷静地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发展变化。

creative destruction这个词当今被频繁引用,比如2014年6月的《经济学人》中有篇文章讲到了线上教育的发展,文章大标题就用到了这个词:

creative destruction既体现出线上教育的创新性,又体现出线上教育对传统学校带来的破坏。

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

Now a revolution has begun, thanks to three forces: rising costs, changing demand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y.

现在,一场革命已经开始了,原因有三:成本增加、需求变化,以及颠覆性科技。

disruptive technology也是科技类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表达,它体现思想的与creative destruction相同,指“颠覆性科技、对传统事物造成破坏的科技”。

《经济学人》中有个专栏,就是以熊彼特的名字命名的:

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


接下来再聊一聊八卦:

熊彼特出生于1883年,那年马克思正好去世,与他一同出生的,还有“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熊彼特和凯恩斯,一辈子都有瑜亮情结。1983年,两人诞辰一百周年时,《经济学人》杂志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凯恩斯与熊彼特诞辰100周年,《经济学人》留给凯恩斯的篇幅是熊彼特的三倍,这意味着,《经济学人》认为凯恩斯的影响力比熊彼特大——其实当时人们普遍这么认为。

但事实上,熊彼特的理论太超前了,不被当世所理解。直到当今,人们才挖掘出其理论的真正价值。

正如《福布斯》在1983年所言:

在两次大战期间,没有人比凯恩斯更有光彩、更聪明。而熊彼特则相反,似乎平平常常――但他有智慧。聪明赢得一时,而智慧天长地久。

时代的先驱是寂寞的,不被当世所理解。但他们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46.creative destruction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vn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