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众开始变得热衷于捕风捉影、过度解读,更可怕的是,这种解读往往更热衷于负面的方向,从而引发了许多网络暴力。
虽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当下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容易造成误解的局面。因为思想和价值观变得开放,而互联网又赋予了每个人自由表达的权利,所以各种声音扑面而来。
一方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看到不同的角度和可能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无时无刻不被片面的观点煽动、左右和影响着。
从“女童体罚吐血”的万人支持到“造谣者被刑拘”的反转,只用了两天时间。有人说,这是一个后真相时代。信息表面上看是更加公开透明了,实际情况却是更加片面和局限了,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相和全部,实则不然,有太多观点、评论和捕风捉影的猜测,阻碍我们认识到更多、更全面真相。
“自由”始终是相对的,如果没有约束,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导致更多的人失去更多的自由。
所以作为公众人物,会有越来越强烈的担心,变得谨小慎微,不敢乱讲话。因为每一个行为都会被网络环境无限放大,接受360度无死角的审判。语言和文字仅仅是文化符号,总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是经不起这种审判的。
何炅致歉说,“我没有资格评论。”有人从中读出了成年人的极度无奈和谦卑,而我则看到了更多的智慧和警醒。
媒体通过别有用心的剪辑和加工将节目以观众“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话题和热烈讨论,从而带来流量。如果全程参与其中的何炅都没有资格评论,那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有资格评论吗?观众作为媒体追逐、取悦和影响的对象,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这就是当代娱乐精神制造的悖论。
我们会无可避免的把同样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其他更加严肃的场合,比如社会热点事件。在不需要取悦和评价的领域,同样遭遇了偏激和非理性的解读。
网络制造着情绪,情绪是有煽动性的。某些背离真相的评价让无辜的人不堪其扰。
我们越来越越明显的看到,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一方面在更有效率地改造着我们的世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困扰。
互联网赋予了每个人公开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但如果我们对这份“自由”没有敬畏之心,也将引发声势浩大的蝴蝶效应。
作为普通网民的我们,有没有这份克制和自觉性,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言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共同的生活。
“有没有资格评论”,其实是芸芸众生都值得深思和反省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