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聊“笔的故事”吧。(以下仅为此阶段的理解。)
在《金刚能断》里罗奇格西讲了“笔的故事”,以此来具象比喻“空性”。笔,在观者不同的情况下眼中所见不同。人,因为有了笔的认知,知道其书写的作用而认为笔是笔;狗,因为没有因书写需求而被教导的认知,不必认为笔是书写工具,所以它可以认为是棍儿,是玩具。那么,笔到底是什么?是书写用具,是搅拌物,是磨牙棒?
——都可以。
换个角度,笔一定要是笔才对吗?抽掉芯,是否可做吸管?盘长发,是否可为钗?我们小时候不也常因没筷子吃泡面而以双笔代之吗?回想贝尔的野外求生,他几乎可以拿任何东西为己所用,他的思维不会局限于物品“只能做什么”。那么我们把思维拉远一点,笔可以是很多的事物,只有你想不到的,但当你看到有人做到时,你也会恍然大悟“竟然还有此等用途!”所以,“笔”其实可以是anything。(反思当今精细化的商业社会,物品被一再细分使得市场不断开拓,但我们的思维是否在此过程中越固越牢,仿佛不用“什么”去做“什么”就是“不够精致”就是“错误”?这是谁悄悄给我们大脑植入的“种子”?)
“笔”之所以可以成为anything,是我们可以赋予它超出单一功能外的多重可能性。请注意,正是“可能性”让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孔子说“君子不器”,形容人应该像水一样不受环境的束缚,在什么容器里就成为什么样子。这不代表你被剥夺了原本的属性,只是表现形式有异,内核还是你。为什么要用“水”而非“液体”来打比方?或许不仅仅说明要有液体变化形态的灵动,更要有不被污染的初心、内核,那个你的本质。
说回到金刚智慧,它一个很核心的观点是,你想要什么果就去种下什么因。不断去播种善因,才会慢慢结出善果。于是因的内核要是善和爱,种子如果坏掉了,不会有好结果,我们通常称之为“坏蛋”。但还要注意一点,因为要种下种子,不断以善念浇灌,等到结果需要时间。因而切勿焦躁,更忌揠苗助长,但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我们渐渐会发现时间并未被浪费,我们本身变得美好,周身的世界也因我们而有好的改变。
同理,当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你大致可以推断,这或许源于之前种下了“孬种”,到此时才有所显现。既知往事不可追,只好从此刻起,觉知然后继续播种善念。
可能有人要说,这种难以证伪的事情是否“科学”?“唯心主义”是否有悖于我们长久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那或许也可以反过来想,“科学”就是全部吗?科学就等同于正确吗?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只能二元对立吗?此为后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