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约,这周的主题就是《拖延症》,没错,就是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曾几何时,我们定下了一个完美的行动计划,制定好了早睡早起、健康饮食,快乐运动等一系列幻想中的自己该完成的事情。然后一周不到,生活重新回到老样子。和上一次定计划一样,永远有做不到,事情忙,时间紧,临时有变,加班很累等等一系列真实而且有说服力的理由。
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拖延症呢?其实这是一个在所难免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人就会拖延。因为人不是机器,不是设定好程序就可以准时执行。你想要的,和你的能力能达到的,总会有落差。这个落差越小,你的幸福感越强烈,落差越大,你就越容易走向拖延。
除此之外,决定我们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我们会受到思想冲突无法行动,受到情绪起伏影响行动,甚至受到对行动本身期待的影响,也会让我们无法行动。
大神级拖延症患者:达·芬奇
达·芬奇这人是个全才,他一生研究了建筑、艺术、工程、数学等等多个领域,而且成就都还不错。还记得我在第2周主题《精力管理》里面提到的“达芬奇睡眠法”嘛?就是他。但就这样一个非人类智商和精力水平的人,也饱受拖延症困扰。
我们只看到了达·芬奇成名的作品,却不知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未完成状态就放弃了。由于精力过度分散,他的很多事情都是半途而废。就连最著名的《蒙娜丽莎》这幅画,也是断断续续画了四年才完工。所以他真正完成的作品真的不多,传世之作不到20幅,直到去世还有五六幅客户定制的画没有完工。
其他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他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部分停留在计划和草稿中。这让他非常挫败,在他的一本笔记里,他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告诉我,告诉我,我到底哪件事情是完成了的?”
可见,一代天才尚且如此,何况我等普通青年,又怎能摆脱这个困扰呢?
当我们越是看重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对我们来说就越难开始。因为我们对它抱有期望,而期望落空就是我们内心恐惧的东西。我们渴望成功,害怕失败。
为了让这个内心恐惧离我们远远的,我们的本能会倾向于不去做这件事情。因为不去做就不会失败,这样提起来只是没做而已,不算是失败。在拖延的焦虑下,我们只能这样跟自己玩心理游戏。
回到现实,你会发现很明显这是个错觉,现实情况刚好相反,不去做才是最大的失败。你的潜意识以为自己有选择的不去做,可以让自己避免失败,可以逃脱恐惧的威胁。但是你却掉进了更大的痛苦当中,那就是拖延带来的焦虑和负罪感,这才是真正的大坑。
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我相信每个人其实都有类似感觉,所谓拖延症的“症状”,就是这些随之而来的焦虑、负罪、后悔等负面感受。而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期待,有过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拖延了一件事情,但是并没有这些负面感受,那是不是就不叫拖延症了?是的,不过我们一般管这种状态叫“咸鱼”。
持续的拖延带来持续的压力,很快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尤其当你没有来自外部反馈的时候,这些压力会让你不堪重负,直至在精神上开始进行自我攻击,甚至自我毁灭。大部分的消极、颓废、丧、抑郁,都是来自“拖延癌”晚期的症状。
面对这些问题,市场上关于战胜拖延、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等等相关主题的书多如牛毛。可能每个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场景,但归根结底只通过看一本书,对于你克服拖延症并没有太大作用。
因为你得知道“拖延”这种状态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病原体,只要干掉它就行了。它是一种综合的结果,是行为和心理交织产生的最终状态。拖延行为是你所有对自身
和对外界
的认知集合,是你想要的
和你恐惧的
事情的结合。换句话说,总有些人不受拖延的困扰,那他们的世界其实就是对自身和外界的关系认知比较准确。并且被那些让自己恐惧的东西,和自己想要的东西牢牢的定位在自己的位置。他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坚定笃行,断不会彷徨和纠结。
所以,这周的内容我把框架拉的非常宽,并不是在一个小范围内讨论。而是从自我认知开始,一直到最终行动的技巧,弄清楚一整个拖延行为的具体路径。从而找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有针对性的提升改进。
在这周的六篇文章里,前三篇用三个角度来了解拖延症,后三篇则是践行简单原则摆脱拖延困扰的方法。
【心理层面】1.情绪脑:
绑架理智的猴子
【精神层面】2.注意力:
不要看这篇文章
【行为层面】3.自控力:
像健身一样锤炼意志力
【原则一】4.要事第一:
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原则二】5.Just do it: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原则三】6.渐入佳境:
神奇的登门槛效应
明天从情绪开始,我们来深入了解拖延的产生机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