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的原生家庭,自己不免像是在抱怨,或许很多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都不是很满意,尤其是现实的失意,自己为什么会有一些不好的性格特质,太容易把原因归结到原生家庭上了。只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一个人身上存在好的特质,是否可以也将其归功于原生家庭?我想这部分是很多人欠缺的,总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多优点可以讲,也没有那么多事情可以感恩,我想这不是一个好的文化现象。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是希望更好的走下去,明白自己在哪里跌倒了,从哪里爬起来,而不是趴在坑里不出来。
我的原生家庭一直是困扰我的一大问题。我被姑母收养,我从那个没什么文化的寄养家庭里面感受不到什么温暖和较高的素质。不过,跟一些无家可归又不能上学得的孩子相比却是好的,只是这样的家庭出身依然是属于底层。我和他们也有较深的距离感,他们像是一群自私的债主。对于我这个养子,说是不求回报但是心里却是实实在在有所求的,是一种考虑得失的利益交换。
我多少次想回忆一些他们曾给予的温暖,让我在这个冰冷孤独的城市找到一丝慰藉,然而竟然想不出,年岁大了,了解的越多,就越想不出他们曾对我做过什么让我足以感激涕零的事情,不过就是被养大,像一个生物一样被养大,仅此而已。我和他们之间,就只存在的义务,之后的亲密关系能否建立,在于今后的发展,如今我除了节假日,双方生日的问候,以及经济上的扶持,多余的情感交流真的没法给予他们。
我的原生家庭的优势是,我做选择很自由,甚至说是可以带着一种不需要顾及他们感受的自由。因为他们也未曾充满爱意的善待我,没有这种爱意的羁绊,彼此之间剩下的是义务的偿还,以及社会成年人之间的交往。比如对于性取向这件事,以后若真的有一天面临着出柜,伤害到了他们,我也无愧于心,因为他们害怕的是损害自己的面子而多于考虑我的感受,想到这我便很轻松。我已经对他们做出了回报,买了房子,他们的晚年得到安置,也给予了他们很多经济上的补偿。之后便是老年赡养和疾病的问题,这种只要在法律范围内,我量力而行,都觉得自己是问心无愧的,这样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便轻松了很多。
对于自己原生家庭情况的分析只是一个例子,我想每一种家庭环境都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每一种土壤下结出的果实也不同。而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依照统一的价值观去评判自己,选择自己适合的道路才是人生的良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