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与马生的故事

作者: 欢乐多多14913 | 来源:发表于2023-09-07 17:20 被阅读0次

    少时初读《送东阳马生序》不以为意,长大后才明白,别说读书太苦,那是我们去看世界的路。

    出生寒门的宋濂,一路摸爬滚打,位及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待到68岁功成身退,却肯俯身写下《送东阳马生序》,为无名晚辈寄语嘉勉。

    有人说他们虚伪,有人说他们在高处自炫,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被苦难淬炼过的人内心真诚。他们的文字虽然柔软,却永远有振奋人心的力量。虽然早已时过境迁,但是今天我还是想给你们讲讲宋廉和马生的故事。

    13 10年元武宗至大年间,宋廉出生在浙江一户贫寒人家,他自幼聪明好学被视为神童,家中无书,他就四处技术来看,誊抄完了再还给人家。每逢冬天天气酷寒,砚台已积水成冰,手更是难以握笔,但我一刻都不能懈怠,总是想着要在约定时间内,把书完璧归赵。因为信守承诺愿意寄书给我的人越来越多,我于是就有幸得以博览群书。

    年纪越长,他对那些圣贤学说的仰慕就越是强烈,可是环顾四周,可以切磋交流学问的人寥寥无几。细数乡中先达,不是浅居深山,就是相隔百里之外,他求知若渴,于是就毅然背起了书箱,踏上了迢迢求学之路。

    大雪纷飞的峡谷里,有位衣衫单薄的少年背书客,踏着草鞋逆风而行,回到客栈的时候四肢早已动弹不得,双脚麻木皴裂,靠开水和被褥取暖很久才能有所缓和。

    同舍的求学者们都是玉食锦衣、光鲜亮丽的就像天上的神仙。而我虽然每天吃着最普通的饭菜,穿着最破旧的衣服,却从来都不心生厌恶。对我来说只要能读书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和幸福了。

    因为足够虚心和勤奋,宋濂在老师的众多门徒之中脱颖而出,品行和学识也皆为时人称道,可纵是稀世之才,也没能敌过“时运”二字。在当时的蒙元统治下,汉人如果想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几乎难于登天。宋濂踌躇满志,进京赶考,结果却是两度落榜。失望之下回到浦江,跟随老师执教乡里,一晃就是20多年。到了1349年顺帝在位时,元王朝已经走向末路,朝廷腐朽,天灾肆虐,民间动乱更是此起彼伏。此时39岁的宋廉已经名满天下,顺帝出于笼络士人,急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可宋濂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诏,后来干脆躲进了山里的道观,潜心著书,此后十年不闻世事。也就是在这10年里,未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定鼎金陵。

    1359年朱元璋派人请宋濂出山,这一回他没有拒绝。1360年教授太子朱标,1368年主修《元史》,1373年官至翰林学士,同修国史,1377年告老还乡,得到天子亲自饯行。但就是这样一位国事名儒,到了晚年仍然能够谦卑不改,礼贤后辈。辞官第二年,宋濂应诏,进京朝见天子,有一个叫马君则的年轻人前来拜谒,两个人就这样有了交集。起初宋濂是出于同乡好感,对他关怀备至,没想到交往越深,就越觉得他难能可贵。文辞通达,言语温和,态度谦恭,无论哪一点都能够称得上是当今的善学者。到了要分别的时候,宋濂觉得言犹未尽,便做了这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序中说如今我年老力衰,平生成就也远不如人,但所幸还能置身君子之列,承蒙天子龙恩,追随公卿之后,甚至被天下人所称颂我,既如此,更何况像你这样才能远超于我的人。我想你们是幸福的,在宽敞明亮的太学学府中治学,有朝廷供给膳食,有父母赠予冬夏衣物,既无奔走之苦,也无饥冻之忧,有司业和博士答疑解惑,有最全最好的书籍可以翻阅,再也不必像我一样四处借书求之,环境优越如此,只要不是天资不足,只要用心足够专一,就一定未来可期、大有作为。如今即将分别,我特作此文相赠,希望你能真的读懂我这一位过来人的勉励和期盼。

    这一篇序不是宋濂自言自语式的忆苦思甜,而是一场推己及人的心灵对话,是他虽然历经苦难却仍然没有被消磨掉的善良,还有温柔。面对晚辈马生,他仿佛看到了少年时代的自己,在自尊心最敏感最需要被关怀的年纪,却迎面撞上了世界的参差。有人视苦难为拖累,他偏要化苦难为馈赠,越是艰辛就越是珍惜与感激生活里的每一处光亮。但作为过来人,从寒门学子到一代名臣,他又深深懂得其中酸楚,所以极尽婉转真诚,甚至不惜来贬低自己,去激励这一位有着同样遭遇的年轻人,马生何其幸运。

    时至今日,我相信这样的故事并不遥远,可能藏在身边,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真诚、坚韧、善良永远最为珍贵,谨以此篇,你我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宋濂与马生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fr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