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生活中很多人活着,但却已经死了,这恰如影片《生之欲》里的主人公渡边30年公务员生活的境况,整部影片借助渡边罹患胃癌将死时的遭遇和行为引发我们进行对于怎样活着的深刻思考。而这部影片的深刻却远非如此。
看过此部电影,便会深切的感受同样是拍电影,为何很多片子被骂的很惨,但有些却被奉为经典?被称为电影大师是有原因的,比如黑泽明的这部《生之欲》,带着他对生命的领悟,使整部电影触摸人性,打动不同国界,不同时代的观众。
这部电影,开场20分钟就可以完爆大部分的电影。
影片开始的旁白是:我们的主人公是个标准的公务员,是市政厅市民课的课长,三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从未请过一天假,却难以称作是兢兢业业,因为回想起来,三十年的时间都在他频繁看表的间隙里流逝,竟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什么。
“这个三十年没有请过一天假,如同行尸走肉的家伙,实际上早已经死了二十年,他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保住职位,而保住职位的最好方法,就是什么也不做。”
刚刚开场,就上演了日本数位市民来投诉下水道渗水,遭遇的经典踢皮球情景:从市民课开始,穿梭于十几个部门间,市民课、土木课、公园课、防疫课等等,最后通过议员到了副市长处。副市长摆出一副亲民的姿态,说,“你们能来投诉我很高兴,我们就为此设立了市民课,那么,这个问题请你们去市民课。”于是投诉又回到了事件的本来开始状态。在观众捧腹绝倒之余不禁赞叹黑泽明对于市政厅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官僚主义的讽刺,亦恰好的体现了渡边们不作为的生存哲学。让人无语的是,原来这些不仅是中国,也是各个国家无解的问题。
事情的转折在于当渡边知道自己罹患胃癌命不久已的时候,一个人对于生的渴望和死的恐惧让渡边无法再如往常一样平静,主角志村乔的表演可谓细腻到位,每个表情,每个动作,内敛压抑、彷徨无助。
他不自觉的想向自己操劳的大半生的儿子儿媳倾诉,寻求安慰,然而等儿子时,听到儿子和儿媳蓄谋自己退休金的对话,场面一度尴尬,渡边嗫嚅着回到亡妻的牌位前,回忆独自抚养儿子的一幕幕,暗自忧伤,这时楼上传来儿子的声音,渡边激动地往楼上爬,听到的却是:“把门关好”,渡边停滞在楼梯间的背影充满孤寂悲凉,让人心酸不已,。
都说养儿为防老,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说的却是到位: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此幕,堪称经典。
小津安二郎的最后一部电影“秋刀鱼之味”中,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All man are alone” ( 所有的人都是孤独的)。片中的“三根稻草“也代表着,所有的人都是孤独的,父母,儿子,女儿,老伴,朋友,亲戚…他们都是个体生命中的过客,同伴。
将自己的快乐,生活,乃至于生命的意义寄予于他人身上,往往是那么的靠不住。他们无法领会其他个体的快乐和痛苦,也常常无法分担其他个体的快乐和痛苦;更多的时候他们圄于自己的快乐与痛苦,于是忽略或伤害他人,即使是自己一手抚养大的儿子。
影片中的舞厅里,乐手们在高台上或吹或鼓,舞池里密密麻麻的人,黑压压的人头,如蚁群般涌动,渡边也在其中,被一名舞女搂着。但渡边的眼睛仍旧茫然无措,在海洋般的人群中,他那么孤独。生命如蝼蚁,万物如刍狗。
而最可悲的是,渡边生命中的一切都被剥夺:儿子,工作,健康。社会学中有由一个名词“self-identity” (自我定义),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定义”,惟其如此才能确定自我区别于他人的存在。如我是作家,我是父亲,而渡边此时发现形成他自我定义的“元素”几乎荡然无存:儿子不再需要他,而工作原来是“什么也不做”,他30年最显著的“业绩”是从未缺勤。
当他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的时候,他才发觉自己的一生竟然毫无意义,才发觉他活得如此没有自我,没有主动选择,更没有所谓的追求,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碌碌一生,他怕了。
真正要面对死亡时的那种迷茫、绝望,数天的挣扎,买了大盒的安眠药却终于送给别人,渡边选择了生,选择了面对,但在有限的生命里该怎样活着呢,这是一个问题不仅是主人公的,也是所有人的。
渡边漫长的公务员生活已把他体制化了,体制化让他们对体制以外的生活一无所知。一个人30年如一日的生活在一种模式中,最终想要有所不同,何其难也!
渡边在寻求突破想要不一样时,首先选择了最容易做到的:吃喝玩乐。跟那个自称善良的写庸俗小说的作家一起试图在纵情声色中麻醉自己,放纵一直是最简单的选择,获得短暂的刺激,用酒精催眠意识,获得自以为是的愉悦,然而,放纵绝不是生存的意义,一夜的声色犬马带给渡边的只是身体的疲惫和更深的空虚。
于是便有了在浮华的歌舞里,渡边不自觉的唱起:
“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红唇还没褪色前,趁热情还没变冷,谁都不知明天事,谁都不知明天事;生命多短促,少女快谈恋爱吧,趁黑发还没褪色前,趁爱情火焰还没熄灭,今天一去不复来,今天一去不复来……”
泪流满面,声音低沉而沧桑,将逝者对于生的渴望表现的淋淋尽致,观者无不动容。
放纵带给他的无意义感,带给他更大的恐惧,他希望可以真正的生存,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如行尸走肉。
幸运的是他碰到了来找他辞职的同事,一个不想在市政厅把自己体制化了的女孩,他被这快乐健康的生命打动。他不自觉的想接触这个鲜活的生命以驱赶死神的气息,当女孩终于对他厌烦时,他痛苦绝望的问,“你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的活着,我也想向你那样活,我这个木乃伊”,女孩拿出在工厂里制作的兔子说,“我制作它们时,会想象自己和全日本的孩子玩”。渡边若有所悟向楼下奔去。
渡边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将影片开始时提到的污水问题解决了,如果一般正常导演,基本的情境便是老人鞠躬尽瘁,解决污水问题,建成美丽的花园,赢得当地百姓一致的称赞,他也在临死前或多或少的实现了某种意义。
然而,这种仓促肤浅的叙述手法不是黑泽明的风格,后续的精彩经典也便都在此,也凝聚着黑泽明对生活对社会精到的观察思考。
影片忽然切到渡边死了。
在灵堂里,同事们在灵前守夜的对话,层层剥茧,他们你一句我一句的探讨着渡边性情大变的原因。在这些同事的对话里我们看到重生后渡边的坚决和努力,也看到这些被体制化和正在被体制化的人们的嘴脸,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拼命往自己身上抹金的丑态,在祭奠的最终他们喝得晃晃悠悠,貌似被渡边的行为感动,借着酒劲信誓旦旦的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次日酒醒,慷慨激昂的重新做人却灰飞烟灭,一切如常。当市民又投诉某处水沟问题时,新课长不假思索的回答,去土木课。这时,一个人拍案而起用愤怒的眼光看着他的新上司,但终于没说什么,颓然地扶起摔倒在地的椅子。这是他的无奈,是我们每个人的无奈。很多年前的渡边也是这样,现在的我们或曾经的我们或以后的我们也都可能这样,或者已经这样了。
一部优秀的影片,是能引发人不自觉的去思考很多问题的,他引导出来的话题是深刻到位的
黑泽明在本片中从生之意义探索、官僚机构的推诿、体制内的畸形人格、官场上明争暗斗,都给予了精彩的讽刺与抨击,还将老人问题、家的缺失等社会现实一一点出,每个观点都可以衍生出一部优秀的作品,而黑的高明在于每个点都刻画深刻拿捏到位,无怪乎史蒂芬·斯皮尔博格将此片奉为最经典的黑泽明的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