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感谢校对协会给我这个分享的机会。
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分享去北京参赛的一点经验。其实我也没啥经验,一共就去了两次。第六届的时候就是去打酱油的,第七届想有点出息,结果快一个月了还没消息,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无所谓啦,重在参与。而且从广东考到北京,越考越驾轻就熟,也越考越容易。但容易并不见得就会考得好,反而容易放过一些特别简单的。
当然,这也跟紧张有关。不要以为参加了几次,就有多淡定,说没关系,平常心就好,不过是骗自己,以及安慰别人罢了。
我先结合例子,介绍一下题型。这次的题型与以往有点不同。它没有修改病句,其实我心里是窃喜的,因为修改病句是最难的,而它给出的往往是很短又隐蔽的句子,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这次好了,变成了单选题。
这个好啊,我的长项,然而并没有,因为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因为平时的操作与原本的规定还是有那么一点出入,所以我遇到了四个选项都是错的。当然,题目肯定没错,是我错了。
单选题是第二题,第一题是多选,和往年差不多,都是字词错、标点错、病句、逻辑错等。其中有一个选项我现在还记得。大概是说:“我国的传统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同行,这个是病句吧?
它看上去没错,但我一想,既然是对称,那就刚好是相反的啊!比如左边的窗户在左边,右边的窗户在右边,它就不是一样的啊。
还有一个插曲,我想分享一下。考试的时候,我的脑子突然别扭了。我竟然看到“弘扬”这个词时,越看越不对头,心里认定“宏扬”才是对的,本来没有选这个,交卷的前一秒选了。考后一查,“弘扬”才是对的,哎呀,急得我茶不思饭不想。后来网上出现了编辑卷,朋友跟我说,你没选错,虽然“弘扬”没错,但“和蔼”错了,它写的是“雾霭”的“霭”。我又是一阵狂喜,心情大好。所以不要以为我们这种“老油条”已经考得很淡定了,其实更像神经质。
言归正传,单选题之后,是万古不变的实事题。今年实事比重增大,毕竟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嘛,所以就考了这个。就算考历史,也是从实事导入的。我记得还考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般每年都会考一个科技方面的,第六届是大飞机C919,第七届是北斗三号。
实事题后面是三篇文章,由短到长。前面两篇是有原文的,也就是说要折校,折校后再发现错,只能提出疑问,并说明理由。我记得以前没有说明理由这一项,所以就要仔细审题了。
我还记得第一篇是讲抗战的,就有八年抗战之说,一般我们都知道改。第二篇是讲黄河宁夏段的,里面涉及一个问题,我当时纠结了好久,就是宁夏段是上游还是下游。你们知道吗?也有人说,来自宁夏的选手占便宜了,我看也不一定,就好像第三篇是讲广州垃圾分类的,但我也搞不清楚垃圾具体怎么分。我还记得有一个我就没改出来。广州的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你们知道错哪里了吗?
后面还有一题好像是目录,主要看格式,看页码,以及参考文献、附录和索引的顺序。
最后一题是简答题,分两小题,第一小题是如果改书名了,哪些地方要核对。第二小题则是解释背题,以及怎么处理背题。这个倒不难,但想要答全面,不丢分,也有一点点难度。
其实,关于参赛,最重要的不是研究它的题型,而是我们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积累。怎么积累呢?我提几点建议:
一是熟悉规范。这是最基本的。尤其是数字用法、标点符号用法、参考文献等。我记得我以前找过一个外校,她说自己在出版社实习过,于是我拿了一本稿子给她试试,还发了几个规范文件给她,因为那本书数字比较多,所以我又强调统一成阿拉伯数字,结果回来的稿件是汉字三百、三千都成了3百和3千。气得我啊,简直生无可恋。她这就是典型的不懂规范。
另外还要多查字典,现汉、辞海多翻一翻。我记得有校对跟我说过,校对遇到不通的句子、有疑问的事实问题或可能有错的词,只要打个问号就行了,其他的交给编辑去处理。可能以前对校对的要求确实是这样,但对个人来说,你花点时间去查了,改了,你才会记住它错在哪里,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那知识太碎太杂,一下子就忘了怎么办?我相信很多资深编辑、校对都有一个小本子,遇到容易错的,很难记住的,或很重要的知识点,都会记录下来。长此以往,懂得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
二是多向前辈学习。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前辈请教,他们都是乐意倾囊相授的。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我都会向社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这样,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在成长。
还有一种学习方法,我觉得比较好,就是去看看优秀编辑或校对改的稿子,可以学到很多。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方式。作为一个新人,只按照自己改的,也不知道对不对,这种成长速度相对来说会比较慢。
三是多看各种类型的稿子。看得多了,水平自然会提高。那些优秀的前辈都是看了成百上千本稿子,才慢慢磨炼出来的。校对不仅仅是校对书稿,其内容对我们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也是有所提高的,当然前提是它是一本好书。
好了,我讲完了,谢谢大家的聆听。不对,谢谢大家的倾听。聆听是一个敬词,是下对上,自己对别人说的,意思是自己认真而恭敬地听了对方的讲话。这里恰好反过来了。而倾听是一个中性词。我记得第六届还考过这个。所以,我在此谢谢大家的倾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