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你理解对了么?
提到知行合一,那真是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其中比较普遍的解释: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还有比较大众化的:
思想和行动相统一
再有就是比较浅薄的:
想到就要做到
另外还有老外的解释:
Knowing is doing或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这些都是在工作中常常听到的,
虽然每次我都很委婉地表达中国智慧微辞大义,
体悟不分对错,对自己有帮助的就是好的。
但话可以这么说,面对学术时严谨的态度还是得有。
那么以上的基础理解,我们都占了几条?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大家是不是都听过一句话:道理我都懂,但我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句话好像是韩寒发明的,能被广大传播,证明他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很显然,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没有学过阳明心学,没学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知行合一的真谛的。
在节目中,主持人和演员反复强化阳明先生对知行合一的诠释: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为什么说“行”是功夫呢?哪些又叫“主意”?
比如我们看到一个美女,偷偷想着我要把她shui了
然后阳明先生告诉你去睡吧,把梦想付诸于行动就叫“行”的功夫。
如果知行合一是这样的,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很显然说不通。
那么第二个例子
还是看到一个美女,偷偷想着我要把她shui了
但是你很纠结,你觉得做人好像不能这样,否则和禽兽有什么区别?
于是你心中那个正义的声音渐渐把邪恶的念头给压了下去。
那个正义的声音,就是你的“良知”,那个纠结的过程,就是你修身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字面的解释是:良知与言行合为道!
哦豁,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了。
原来遵从良知的实践,才叫知行合一。
但是马上我们又发现新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不应该做,但是还是做了
知行合一说起了简单做起来太难了。
如果你也产生了这样疑问,那你还是没明白知行合一。
阳明先生说得很清楚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一句话:你有怎样的知就有怎样的行!
我们常说的无可奈何、迫不得已,习惯使然等这些其实不过是一种托词
我称之为“人格美容”
即把“可耻”包装成“情有可原”
再来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闯红灯
那平常我们有没有闯过红灯呢?
多少都有过对不对?
回想一下我们最近一次闯红灯的原因是什么?
A赶时间 B车少没事C别人都走我为什么不走?
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也会告诉我们不能闯红灯
但是还是闯了
为什么会与道理背道而驰?
因为很简单,有些道理我们虽然知道,但心中其实深不以为然!
因为深不以为然,所以你内心真正认同的道理是:闯个红灯而已,没事儿!
大家明白了么?
要说天理,你知我知圣贤知。谁都知道
但是这个“知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圣贤的“知”叫真知、深知、正知
我们的“知”叫假知、浅知、错知
你有什么样的知,就一定会有什么样的行
我们的行,背后全是自己的修养。
我们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等有一天闯红灯被车撞了
你哭天抹泪的要死要活: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还是没过好这一生啊?
不行而求知,终究不会知
所以以后不要再轻易说“我知道”了,做到才叫“知道”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现在我们知道了
良知就是天理
言行合乎天理就是知行合一。
但是又有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把道德的尺子,你说你是对我,我说我是对的
比如老板说最近公司资金紧张
我们应该同舟共济,工资下个月一起发
员工就不乐意了
我是来挣钱的又不是来做志愿者的
我还等着钱养家呢!
公司的确遇到了难关,这个时候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合情合理
可员工确实也有员工的难处,员工也没错
那问题就来了
大家都是问心无愧
到底谁的良知才是真良知?
你看,一个简单的知行合一,真正运用的时候发现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
于是有人就跑出来标新立异:
跟你们说了阳明心学是唯心主义,还不信!
小样,就你能耐
圣贤都没发现的问题被你发现了
你比王阳明还厉害!
言归正传
刚才我们是不是说“知”有一个分水岭
往上走叫真知、深知、正知
往下走叫假知、浅知、错知
那如何断定我们的“知”是真知呢?
或者说良知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答案是:有!
真知从哪里来?
真知不是我们凭借自己的三维坐标想当然的衡量
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才叫真知!
换句话说
你以为的唯心主义
其实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
小时候父母都说要好好读书
有多少人和我一样
人到中年才懂这句话的真谛?
好好读书这个道理
对于走过人生弯路的你我而言,
和对于还在学校里浑浑噩噩的下一辈
谁是真知?
谁是假知?
只有实践过的道理,才会有深度认同!
同时,放到实践当中,我们会发现真理并非一成不变
具体问题自然需要具体分析
不然王阳明为什么要说“行”是知的功夫?
没有“行”,我们的知是冥想,是妄想
没有“真知”,我们的行是盲行,是妄行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不是教条主义,就是机会主义。
就好像刚才那个老板和员工的例子
你不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你不会懂得老板的无奈
老板不深入基层,就不会懂员工的难处
如果做决定之前彼此之间都做一个调查研究
相信原本的冲突一定会在双方的共情下达成比较合理的方案
王阳明把对真知的追求,称之为“致良知”!
当然先生对“致良知”的解释并非是用马克思这一套
我为了深入浅出,结合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这样来理解“致良知”就有可操作性了。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王阳明与徐爱
正德八年,王阳明和大弟子徐爱在浙江宁波与日本大师了庵桂梧结缘。
我看到市面上很多网文包括个别书刊说了庵禅师是王阳明的终极粉
其实这种是说法有待考证
阳明先生初识了庵禅师时,心学尚未成体系,学术观点上自创知行合一以外,便是立志之说
而了庵禅师当时已有87岁高龄,是日本有名的五山大老之一
自小便与佛门结缘
多次代表日本与中国经商、文化往来
在中国结实很多有识之士,比如阳明先生的父亲就是他的挚友
而王阳明与他认识时闲居副职,学术还未成集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堂堂一国太师实在没有理由对王阳明顶礼膜拜
但是两人确实一见如故,王阳明对了庵的法容深表敬服
还与他辩论佛教空宗,由此体察中日两国学术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异同
因为一手资料的匮乏,有些推测未尽真实
但中日两国一致推断就是由这位了庵大师在与王阳明见面后带走了部分阳明真迹
关于阳明学传播的佳话,日本学者一直评价很高
铃木由次郎就曾有言:
作为室町时代五山的一个禅僧,能在彼地亲交于王阳明并接触到他的学术,这在我国阳明学研究上必须注意的事。
后来日本许多学者在传播阳明学的时候,干脆直接从了庵禅师说起。
但是很遗憾,了庵禅师回到日本后第二年便去世了
而且当时程朱理学是日本社会的主流思想
阳明心学并未得到发扬光大
然而冥冥中仿佛一切早已注定
133年后,日本有位学者,因不满主流思想的桎梏,无意间一次翻阅,
竟发现阳明心学解除了他多年来心中的困惑:
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是圣贤。
武士的忠诚并不因为他是天皇,
而应该是对心中的信仰和真理忠诚!
从此,日本开启了“思想自由,人人平等”的启蒙运动,为百年后的明治维新垒砌了思想基石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中江藤树
他的出生与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不偏不倚,刚好相隔100年。
中江藤树(1608-1648)
在中间两百多年时间里,日本涌现出许多心学大师
那么,在日本盛行的阳明心学,他们又是如何理解“知行合一”的呢?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派一个岩仓使团到西方与列强谈判
希望能通过谈判,取消各种不平等条约
但是实力的绝对悬殊,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日本人比我们更早体会到
被拒绝后,岩仓使团没有灰溜溜的回国
在国库空虚,财力不支的情况下
他们花费巨资
用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
详细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2个经历了资本主义改革的强国
这一年多的考察和学习,才真正奠定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基础。
是什么推动了岩仓使团的考察和反封建的决心呢?
四个字:知行合一的力量
岩仓使团的核心人物都对阳明心学推崇有加
章太炎先生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
高濑武次郎(日本天皇的老师)则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整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毛泽东在写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出差不多4个月,针对当时中央频频发出的错误指令
写出《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巨著(点击过往文章)
《毛选》里的经典语录,至今依然受用无穷
文章中有几句经典名言: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
即使日本从未接触过什么大胡子主义
凭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逆天改命,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的头号敌人,跻身列强
结束语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有句名言: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因为解放人们的双手
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因为解放了人们的大脑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因为阳明心学将会带领大家,解放我们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