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司重新搭建人力资源体系,而第一个重要又基础的环节就是梳理公司的岗位说明书。岗位说明书是公司的基石,他和人力资源各个板块都有密切的关系。

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考虑到物流人的整体工作时间,以及现阶段公司部分人员的接收水平,因此在确定岗位说明书的模板时,我们选择了适合物流人能操作相对简单的模板。
为了告诉大家怎么编制岗位说明书,我带着团队的人梳理出了易懂的编制指南,只要耐心去看完,按理来说就会把需要编制的地方填的很规范。
此外,为了让大家重视以及更好操作这个事情,我对所有经理级岗位和主管级岗位分别进行了培训。
考虑到前期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那么在梳理岗位说明书的第一批人(部门经理级以上的岗位),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结果收到的岗位说明书让我大吃一惊:原本以为没有任何问题的商务部编制出的岗位职责杂糅,没有任何条理。而觉得可能操作起来有些困难的运作部门,让我居然找不出任何一个漏洞。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和他们聊天才知道原来运作部门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相对弱一些,在做之前会非常用心去思考,会把指南打印出来一个个对照着,再去填表格。
而商务部平时在处理邮件时游刃有余,但是在岗位说明书这件事上并没有引起重视,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结果导致人力资源部又不得不一个一个问题和商务经理沟通反馈修改确认。
我不禁想到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在没有充分的思考,理解题意的情况下,完全按自己做法立马行动,表面看节约了时间,实际上用更多的时间去返工。
前不久我在梳理公司项目协作图时,咨询公司想要的结果是把每个人出现的项目次数标注出来。而我最初并没有去留意她的话,结果把每个人出现的次数标注了出来,其实有的人在一个项目是出现了好几个区域,那也只能算一次,而我却把它算了好几次,这就是没有深度的理解目的,结果导致了用更多的时间来返工。
有的人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然后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其实表面看浪费了时间,但是缺少了很多返工的环节,其实这是最高效的节约时间。
公司副总经理她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考虑的非常的全面,即便是慢一些,但是她最终呈现给大家的东西会是无懈可击,绝不流于形式。
比如她不会随意的让职能部门发布一个制度,发布之前一定会各方面的考量,但是一旦发布绝对会严格执行。
近期全公司在组织复盘活动,她在给各部门安排拆解任务时,用了10天左右的思考时间,最终呈现的任务是每个部门痛点,是平时大家知道是问题却不想去触碰的点,是绝对需要经过一番认真思考和讨论才能出结果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一步步的向公司的经营目标靠近。
在做很多事之前,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度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根本目的是什么,怎么去一次性把事情做对,却闷头急忙忙去做,结果用太多的时间不断的去纠正刚开始犯的错。这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