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人比人,气死人”,比什么呢?除了家庭背景、生长环境、权势地位等这些外在条件之外,当然还会去比较内在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能力。
为什么有的人能力差,但在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来,活成了别人眼中想变成的那个人?为什么有的人天赋异禀,却不好好珍惜,逐渐走向平庸和堕落?
抱着这些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结果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人们对于能力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能力固定不变,需要被证明;有人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渐提升的。
对于这两种看法,卡罗尔·德韦克分别用两个词概括: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并写于《终身成长》这本书中。
她详细剖析了这两种思维模式,并阐述了它们对于工作和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这对我们如何成功具有很深刻地指导意义。
01
前些天,一位妈妈在她的同学群里晒出女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并配文“清华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以为大家都会来赞扬她,结果是被班长踢出群。
她去找班长理论,却被班长拉黑。她觉得很委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这位妈妈此前还经常晒出女儿的学习照和学习笔记,在同学聚会上逢人就夸赞自己的女儿。
这其实是固定型思维的表现。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急切地盼望成功,急于证明自己的特殊之处,以此来突显出个人的优越感。
女儿考上清华本是一件很自豪的事,但这位妈妈却无休止地宣传,以此彰显自己教育有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在这类人看来,成功意味着他人的失败,意味着个人能力要比别人强,意味着高人一等。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根本不需要证明什么,成功也不是人生的终点,它是努力坚持学习的结果。
何谓成长?它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地为自己找一个敌对的对象,不再装成一副飞扬跋扈的姿态,向别人或自己证明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02
我的朋友Y姐很厉害,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某985高校的研究生,每年的国家奖学金,校奖学金都有她的份。而且她歌唱的好,街舞也跳的不错。作为学生会的文娱干部,办起事来雷厉风行,她筹划并参与了好几次校级晚会。在舞台上,她经常站在中间位置。
在周围的人看来,她聪明、大方、直率、充满自信,跟她在一起,倍感压力。
但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整个秋招下来,却没找到工作。
眼看着别人两三次面试下来,就拿到offer,她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
有好几次面试失败后,她都跟我倾述:“是不是我太差劲了?”,“我害怕工作”,“没有公司要我,我不想工作了”。
在找工作上,很难去猜测面试官在想什么。面试失败也许是因为HR看你不顺眼,也许是HR刚被老板骂了一顿,也许是真的不合适。
但固定型思维的人,在面对失败这么平常的事情,通常会把它看作是自身的标签。
会认为失败代表着不够聪明,没有天赋,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失败者”成了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标签,除非下一次成功来临。
而在成长型思维的人眼里,失败只不过是一种行为,它没有别的含义。要做的就是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改善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03
在《土拨鼠之日》中,主角菲尔是一位气象播报员,被派往某个小镇报道“土拨鼠日”这个传统节日,但他讨厌这个活动,以及这个镇子和这里的人。
他想尽快离开,但一场暴风雪把他困在小镇里。第二天醒来时,他惊讶地发现又回到了昨天的“土拨鼠日”。
一开始,他不知所措,但逐渐变为狂喜,因为他想干嘛就干嘛。他开始放纵自己,捉弄他人,载着酒友和警察飙车,用前一天获得的信息在第二天拿去泡妞,没有任何限制,反正一觉醒来,又是老样子。
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有想要站在顶峰并让自己看上去完美无缺的倾向。
书中把它称为“CEO综合症”。
菲尔就是如此,他觉得自己足够完美,不去学习,不去成长,总是把别人踩在脚下。在他眼里,别人都是“土鳖”、“乡巴佬”,还有“白痴”。
他会说:“我今天又遇到两个土鳖,又错过一段艳遇,又说了几句蠢话,但我一点不后悔。”
老话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成长型思维的人眼里,没有谁是完美的。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才构建出一个各司其职、多方协作的社会,更是激励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
故事的最后,菲尔终于转变了他的思维模式,他利用他用不完的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帮助别人,成了全镇最受欢迎的人。当然,他也因此走出了这个死循环。
固定型思维的人,能力固定不变,即使通过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某些成就,但他的成功只能一时。
成长型思维的人,追求更高挑战,不断突破个人极限,他的成功可以一世。
这,就是终身成长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