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
关于性格之二——性格的产生

关于性格之二——性格的产生

作者: theflyone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8:11 被阅读0次

    二、性格的产生

            在性格是什么的命题中我们阐述了一个人形成性格的几个前提:要有对外界事物拥有不断强化的认知能力;要拥有用行为来表达主观意识的能力;要有他人来对你的行为习惯进行评判。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性格是如何产生的。

            既然在之前的论述中,我们强调了他人的评价对于性格认定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首先从外部因素开始,倒推一下性格产生的机制。

            一个人不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一定是被别人归纳和定义出来的。所以性格的产生实际上与我们的主观意愿无关,而只与你的行为习惯被他人观察到的状态有关。这句话可能有点绕,打个比方,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都是在努力做对的,但很多明明会做的题却总是出些小毛病,老拿不到满分。老师判完作业后,用红笔在本子上写了几个字:太粗心。你瞧,你在写作业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使自己成为一个粗心的人,粗心这个性格特征是老师通过你的作业结果归纳定义出来的。下一次写作业,你开始意识到自己有粗心的毛病(是老师说的不是你自己主观想到的),你开始更努力地面对每一道数学题。结果呢,还是错了两道小题。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说:“你看,你其实是会的,就是有些粗心。”所以你看,即使你主观上有改变自己被定义的性格的意愿,但是否能够改变依然不由你自己说了算。你可以对老师说,“老师,我真的很认真地做题了。”老师对你微微一笑,说:“没关系,性格这个东西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的,你只要努力,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就会好起来。”你看,老师对你的评价依然是一个粗心的孩子,因为你的行为(依然做出了错题)没有改变,而不会因为你的辩解和态度而有所改变。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性格的产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随机性。老师在给你判作业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主观意念(或者是某种情绪),从而给你定义了某种行为习惯的特征,你的一个性格就由此产生了。这个随机性非常大,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说,任何一个与你有过接触的人,都可能因为你的行为给他留下的某种印象而为你定义一种或者多种性格特征。所以事实上,性格并不是形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中,影响我们思维与行动的某种规律。它是我们在与他人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于对方的情绪与评价中。由此可见,性格是一种纯客观的评判。它不受一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而只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通过行为表达之后,在他人意识中形成的一种映射。而既然是他人意识的映射,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他人的情绪、心态、社会认知、世界观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这也就是性格产生的随机性特点的本源。还是刚才举过的那个例子,如果老师在给你判作业的时候刚好接了一个电话,心思没在你的答题错误率上,而是在想电话里的事情,那么这位老师很有可能只是给你打个分就结束,而不会在本子上写“太粗心”的评语。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你“粗心”,而你呢,当然是把错题改完就好了,总不至于自己在本子上写“太粗心”吧。至少在这一轮接触中,你“粗心”的性格习惯还没有产生。反过来,如果在判你的作业之前,老师已经非常劳累,不仅开了好几个教学研讨会,今天还被校长没来由地批评了一通,心里正委屈。而你的作业本前面的那个本子是班里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的,字体娟秀,工整,一点错没有。当看完你那“龙爪体”的作业,居然还有两道错题。老师实在是忍不住了,挥笔给你写下“极不认真”四个字。你看,你的性格特征从“太粗心”变成了“极不认真”,表面上看就多了一个字,但程度已经不一样了。你还是那个你,但你的性格这东西,出现得就是那么随机,那么捉摸不透。从随机性这一点上我们还很容易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虽然性格是别人的意识映射,与性格主体的主观意识无关,但一个人通过一些刻意的行为,是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自己性格的产生的——因为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影响他人的情绪以及对我们的行为作出的评判。这很容易理解。任何人在去面试自己想要获得的工作的时候,一定会在面试现场刻意表现出很多想要给面试官看的行为特征。不管是善于交际、忠诚、认真,还是乐观、乐于助人、有上进心。哪怕是10分钟的时间,你也希望自己在此刻能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性格。而不是会让你丢掉工作的性格。这些刻意的行为有用吗?当然有用。没用谁还去演呢?

            性格产生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存在的惯性。具体来讲,性格一旦产生,就会有一种继续存在下去的惯性,如果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它将保持这种状态一直存在下去。同样举那个做数学题粗心的例子。一旦粗心的这个性格被老师定义之后,如果没有远强于产生此性格定义的行为表现的反向冲击,这个被定义的性格将持续地存在下去,很难消除或改变。如果你并不喜欢“粗心”这个性格,想要证明给老师看。该怎么做呢?你必须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地不做出错题,而且要让老师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产生“粗心”性格的行为特征只是你无意间做错了两道数学题,而想要让老师认为你“不粗心”则需要把“认真”这件事持续地做很久,而且难度还要非常高。比如你连续三次考试都没有错一道题,然后对老师说:“您看,我不粗心了”。老师或许会赞许地点点头说:“做得很好。”但你只要再犯一次老师认为的“粗心”的错误,之前的努力就很有可能全泡汤。老师多半会说:“你最近进步很多,但粗心的毛病还需要改正。”所以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性格反应的并不完全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它反应的更多的是他人对一个人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习惯。人类是社交型的动物,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贴上性格的标签来进行分类可以说是出于我们的原始本能。毕竟没有这一步我们就无法给社交对象一个基本的评判,也就无从指导下一步的交往对策。性格存在的惯性这个特点的根源,在于人们思维习惯的惯性。我们不大乐意改变对于一个人已经形成的看法,因为我们总是本能地会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客观例证。就像刚才例子中的老师,当粗心的性格形成之后,除非你刻意地提醒,老师基本不会太在意你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做错题的事实。而不用你说一句话,老师也会很“敏锐”地发现你又做错了一道题,你扣错了一个纽扣,甚至是忘记带练习册。任何可以加强既成性格的现象,都会被老师更容易观察到。即使关于你“认真”的行为事例实际上远多于“粗心”。

            性格产生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是局限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性格产生的局限性也就使得任何性格描述本身具有局限性。性格的产生要受到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个接受你多年帮助的贫困学生会坚信你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而你的某个商业对手却执着地认为你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你的秘书或许觉得你风趣幽默又有领导魅力,但你老婆却总埋怨你寡淡无趣太没吸引力。你的性格会由于不同的交往对象而产生巨大差异。同样,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与情绪下,为你定义的性格也会大相径庭。性格还会因双方交往时间的长短而产生差异,也会因是否直接交往而产生差异。会因人们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某个偶然事件的发生而改变。我们可以用盲人摸象来形容性格的产生过程。大象的性格会因每个盲人“摸”的角度、位置,“摸”时的心理态度、情绪等等不同而产生千万种差异。这些产生的性格,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它们只能在某一个角度反映大象的一小部分状态。而在很多时候,连一小部分都反应不出来,胡诌的内容居多。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性格可不是一个傻呵呵站在那里等着人们去摸的“大象”,它是主观意志在特定状态与时间条件下的习惯反映,如云雾般难以捉摸,飘忽不定。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情绪、语言、表情、动作,都可能伴随着大量的性格特征喷涌而出,其中的某一小部分被他人的意识捕捉并映射出来,便形成了你的一种性格。性格的产生是他人对你的行为习惯特征进行简化与分拣的过程,这种描述方法当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性格之二——性格的产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o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