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现金游游戏是<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发明的,他是先发明了这个游戏,结果大家对于这个游戏的接受度好像不高,他又专门写了这本书的,结果火了!
我很早就知道这本书了,但当时也只是读了一半,几乎没什么感觉。今年在有书APP又看到了这本书,就又听了一遍,听完之后比较大的感受就是关于资产和负债要搞清楚了,别把负债搞成了资产,比如车就是负债而非资产。
对于这本书好像也就这样了,再也没太多的感受了。
这次玩游戏一共有七个人,一个银行家,六个玩家,还有一个主持人负责讲解。
游戏开始的时候,每个人先要抽取身份,决定命运,像高考来了一样。
我抽到一个门卫,左手边的同事抽到经理,右手边的同事抽到警官。
命运的安排。
抽完之后,主持人要求每人把身份卡上的信息写在个人的资产表上(最开始主持人每人都发)。
资产表有四类信息构成:职业、收入、支出、资产、负债、总支出、月现金流;而其中每个项里又各自有小项,比如收入里又有工资收入、利息、股利、房地产等,支出也是一样。
每个人就按着拿到的身份填写,填完之后我左右看看,每个人的信息竟然是不一样的:
我门卫的身份工资是200,银行存款是130,总支出是930,月现金流是560,经理的不管是总支出和月现金流都比我高出很多,警官的身份和经理又是不一样的。
很现实社会的感觉,身份不同所对应的个人财务状态也是不一样,身份低收入就低,支出也就低,而身份高的两方面也都比较高。
有点玩狼人杀抽到了一张平民卡,热闹是属于他们的跟我无关了。
然后主持人宣布规则:
这个游戏又叫老鼠赛跑,每个人根据身份的设定从银行家先获得一定的钱(金额等于自己角色的月现金流+存款),我门卫的身份的金额就是690,有些人拿到了一千多,有些拿到了两千多。
之后每人轮流开始掷骰子,根据掷到的点数走相应的格子里(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老鼠),每个格子上有对应的操作(比如,额外支出、小买卖/大买卖、市场风云、银行结算日、孩子等)。
根据格子下面的对应的操作抽取卡牌,根据卡牌上的内容进行操作(比如抽到额外支出,就在额外支出的卡牌堆里随机抽取一个,如果抽到的卡牌上说,为了提供生活品质购买了一个新手机,额外支出400,那就得从自己的整个金额中减去这400元),如下图:
image每个卡牌上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很多卡牌上的内容是可以每个玩家都可以参与的:
比如,在小买卖/大买卖中抽到一张现在某新公司上市发行新的股票,抽到卡牌的人可以按10块钱购买,该股票的价格区间是5元~30元,这个时候如果大家想买的话,抽到卡牌的人就可以让大家一起买,同时还可以加价(因为只有抽到卡牌的人才能以10元的价格购买),当然不加价也可以,那就是帮着大家一起挣钱。
其中银行结算日是个特别的格子,走到这个格子的或是越过这个格子的人,都可以主动找银行家领一次钱,相当于现实社会中的发工资(金额等于自己的月现金流加存款,比如门卫的就是690元)。
游戏的目的:
谁的月现金流大于了总支出,谁就算赢了,一开始每个角色的月现金流都是小于总支出,比如我门卫身份的月现金流是690元,总支出是930元。
而获得现金流的方式隐藏在不同的卡牌里,游戏就这么开始了。
每个人都按顺序掷骰子,根据点数移动自己的小老鼠,然后抽取对应的卡牌,有人遇到银行结算日钱开始慢慢变多,有人遇到额外支出钱开始变少,还有人抽到购房资格,一套房首期要付一定的金额,购入之后就可以收租金,还可以出售,但要支付的金额基本都在四千钱以上,每个人都没那么多钱,大家只能放弃。
还有人抽到股票购买权,一支股要30块,至少要一手,一手就是100支,要3千块钱,这对于总金额都不超过四千块钱的人很肉疼,一轮下来无人购入任何资产。
转机在第二轮,我左手边的同事,抽到了二室一厅房子的购入权,首付要1000元,她的身份是经理,月现金流是一千五百多,现在手里的金额是两千多但她不准备要,我觉得房产很好决定出手购入,但经银行家提醒她要加价把这个机会卖给我,加价到1500,她要赚五百块钱。
当时第一轮下来我的总收入一共是2千多,1千5对于我来说太吃力,我跟她商量:
我不给她现金,如果这个房产卖出去收益的30%我都给她,大家双赢。多好的机会,但她不同意,我犹犹豫豫中,右手边的同事出价1600要购入这个房产。
竟然还有人来抢,这。。。
我立马加了1650,她又喊到1700,我再加50,我每次只加50,最后加到1950时,她喊到2千,我立马让给她了,两千块钱对于现有总收入就两千多的门卫来说这个支出太太太多了。
而右边同事是警官的身份,她在支付了两千之后却还绰绰有余,机会就这样眼睁睁的从眼边溜走了,左手边同事转手赚了一千钱,右手边同事购入了一套房产,而可怜的门卫因为太穷,啥都没有,只能靠银行结算日过日子。
第二轮之后除了有人购入房产还有人购入了股票,大家的总收入慢慢开始变的不一样了,当然还有人支出大于收入。
门卫(我)的转机来自于第三轮,第三轮的时候我抽到了一张股票购入权,股权价格是1~30元,而我现在可以以1元的价格购入。这完全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但主持人提醒虽然这个价格很低,如果遇到市场风云,股市暴跌这个股票可能会变成ST,会被清除。
银行家又提醒,我购入的股票如果不想买也可以高价买给其它玩家,咦,原来还可以这样,于是我鼓动大家跟着一起买一些,我以5块钱的价格买给她们。
“股票的价格区间是1~30元呀,现价才5块,一定会挣的,我鼓动大家!”但有些人还是觉得太贵,开始砍价,从5块钱砍到了3块,3块钱成交。
我以一块钱的价格购入两千股,其中一千股留给自己,另外一千股由其它五个玩家分配,这一倒手赚了一千块钱,算是门卫月工资的两倍。
感觉有游戏有些意思了!
这个时候情况出现了另外的变化,有人走到生孩子的格子中了,根据游戏的规则,孩子算是支出,根据角色的不同每个孩子的支出各不一样,以门卫的为准,一个孩子每个月固定支出70元,而有些角色却是几百。
现实的既视感还是很强的,穷人家的孩子,没钱报班,没钱出去玩,没钱买各种玩具支出自然就少。
虽然三轮已经结束了,大家的总收入也已经开始慢慢变的不一样了,但每个人的月现金流却都没有变化,总支出倒是因为有人有了孩子变多了,但这个游戏的目的规则是:
你的月现金流大于你的总支出时才算赢。
每个人的钱变多了,是没用的,为什么钱变多了现金流却没有变多呢?
现金流是什么?当时主持人并没有解释,主持人拿现实举例,钱变多了,消费也变多了。
你收入5千的时候,你的支出可能是3千,不算多也不算少,当你收入2万的时候,你的支出还可能是3千嘛,很大可能都不是,可能是支出就变成1万多。
以前收入5千的时候省着点都花3千,现在2万花1万应该不算过分吧,留一半呢!
3千对于5千,支出占比0.6;1万对于2万,支出占比也是0.5,好像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不是嘛!
门卫家有个孩子月支出是70元,经理家有个孩子月支出是240元,这些支出在他们所处的环境、身份、阶层中都觉得是必要的且不可缺少的支出,经理家的孩子月支出能不能变成70元?抱歉,在现实社会中基本不太可能。
你在月收入5千的时候,你买100多块钱的牛仔裤,觉得挺好的;你在月收入2万的时候,你买300多块钱的牛仔裤,算是膨胀了嘛?
你可能会很苦恼的说,真不是我不想买100多的牛仔裤,是能看到上眼的都300多,就这一条,还是他们家相对便宜的呢,那五六百的到处都是我都不舍的买。
你的确没有膨胀,只是随着我们身份的改变,环境的改变,收入的改变,你消费习惯,消费的方式都会跟着改变,所以虽然大家的收入是变多了,但是月现金流一点也不会变化。
钱真的是靠存下来的嘛?
而就在这时,情况出现了变化。
之前生了孩子的同事,抽到了一张类似于国债购买权,这个国债不像股票有浮动的价格区间,它是固定的价格:1200,一年有一定的利息,除此之外它可以增加10元的月现金流。
这是几轮之中第一次出现的可以增加月现金流的卡牌,虽然可以增加月现金流但很少且1200的价格也不便宜。
三个同事没有买,我和拿到卡牌及另外一个同事都购入一些。
之后又陆续有同事抽到可以增加月现金流的卡牌,以房产类的投资为主,但房产类的投资对于本金的要求太高,只有几位身份高贵的玩家有资格买。
大概第五轮下来,六个玩家中有三个玩家配置了房产,股票基本每家都配置了,而只有三家增加了月现金流,同时有四家总支出增加了(三家是因为有了孩子)。
之前听上海的一个朋友说,他们家孩子一年大概要花费10万,一岁的时候,一天奶粉钱就是100,刚出生在医院住的,一天一千多(孩子早产不健康)。
而一个在合肥的朋友说他们家孩子现在10岁了,一年的培训班加起来大概就3-4万了,之前在北京幼儿园费用一年就5万,还是非常普通的幼儿园,像小金星、红黄蓝光幼儿园费用得7-8万;
孩子就是固定的支出!
就在这个时候,我右手边的同事抽到了一张股票买卖交易卡牌,正好是我当时以一块钱买入的股票,现在可以以30块钱的价格卖出啦!
这个股票每个人手里都有,大家一合计,纷纷选择卖出,我一共一千股全部卖出了,获利三万,总金额稳居第一。
大家买完股票之后,轮我掷骰子,按着骰子的点数走,结果这次走到失业方格中。
失业方格的要求是两轮不能再掷骰子,刚赚了三万多,就这样了,祸福相依呀!
市场上有人开始求购房屋了,也有人要出售房屋了,大家都在各种计算后开始倒腾看看哪些操作对自己有利,但掷骰子的点数是随机的,每次抽到的卡牌上的内容也是随机的,信息其实非常的不对称,而自己的钱又是固定的,机会来了,本金太少抓不住,有钱了又没机会,有的时候还要支出。
很快两轮就过去了,在第二轮别人生孩子我还随了份子钱,三个人有孩子,各随了100元,10元,10元,同时以20元的价格买入了二手的股票。
在第三轮的终于又轮到我了,按着骰子的点数走,这次落到了小机会/大买卖方格中,果断抽了一个大买卖卡牌(小机会和大买卖是两堆不同的卡牌,抽取大买卖对于金额有要求,最低不能少于六千,少于六千钱只能抽小机会里面的卡牌,它们的区别就是小机会就是小的机会,当然风险也小,大买卖就是机会很大,当然风险也很大,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抽到的这张大买卖是某公司正在找公司合伙人,如果要加入的话需要注入两万五的资本,回本是月现金流加一千,同时上市之后银行家会按门卫现在收入的十倍返还。
虽然我(门卫)二轮没有机会掷骰子,但之前的股票赚了三万,立马决定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这样我的月现金流一下就变成了1570元,远远超过了960元的支出。
小小的门卫摇身一变月现金流大于支出了,首先跳出了圈层。
月现金流是什么?为什么月现金流大于支出就跳出了圈层了呢?
这个时候主持人其实一直都没有告诉大家月现金流是什么概念。
工资算现金流嘛?
月入两万,支出1万2,这个算嘛?这个不算,为什么呢?
因为工资收入是会中断的,稍微那一天不工作了现金流就没有了,虽然现金流没有了但是支出却还是在的。
所以这里的月现金流指的是稳定的现金流收入,而那些才是稳定的现金流收入呢?
房屋租金算是吧,股票收息呢,不算,因为股票的波动性太大。
基本稳定的国债、储蓄、保险中的分红保险,这样基本可以保本的又可以带来利息的算。
作家出书,每本书卖出去之后的收入也部分算,因为书的销量波动不太大。
那总结下来就会发现,稳定的现金流基本都算是一个被动的收入,就是除了主动工作获得的收入之外的另一部分的收入,如果这一部分的收入能够覆盖平时的总支出那基本上就可以说你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里特别强调了资产和负债,
作者的定义,资产是那些可以钱生钱的东西,而负债就是纯粹是花钱的东西,比如车,每年在车上买的钱是多少它给你带来的收益是多少。
为什么要强调资产和负债?
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富人,你想跳出你的圈层,就必须要想办法增加自己的资产,让这些资产带来的收益大于你的支出那你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富人了。否则你收入再高都无法跳出现在所在的圈层,因为收入越高对于的支出也会越高,而很多收入是不可持续的,一旦不工作了立马就断掉。
所以说中产很辛苦,向上看爬很不容易,但是掉下来很容易。
那如何让我们不那么快掉下来呢?
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哪些可能会导致我们收入中断的意外的事故,常见的这些意外事故就是:疾病、死亡,解决这些意外事故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保险,用很少的钱撬动很大的杠杆。
除了这两个身体意外事故之外,另外的意外事故就是职业发展意外,之前在知乎上回答过【为了40岁不失业不无奈,从30岁开始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是:
一、要有打造个人品牌的意识了:
30岁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了,可以输出一些东西了,不能光顾着埋头上班,应该多向远方看看,借助现有的平台有意识的打造个人品牌,在行业发声,争取让多个平台给你背书,防止出现从某个平台上出来之后,发现自己屁都不是。
二、要有尝试副业的意识了:
为什么要尝试副业?一是因为现在经济不好,二是因为现在科技的发达每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变的越来越短了,而人的寿命却越来越长的,这样会出现的结果就是:
未来很多人可能会在中年失业,所以现在就要在有了一定的个人品牌之后尝试副业的可能性。
除了这两项还有保持健康给自己买保险和要有资产配比的意识,这里就不说了。
打造自己个人品牌和尝试副业的意识
是我创业过好几次得出的感受,你在一个平台的时候因为公司平台的背书和自己岗位的背书,在其它人看来好像还挺那么回事的,一旦离开了平台,个人品牌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如果之前进的还不是大厂,那这种情况就更加的加剧。
其实能给我们背书、我们可以调动资源的大概其实可以分为几类:
家族系、校友系、公司系(特指大厂,阿里系、百度系、华为系等)
如果没有这几个资源,那如果想跳出圈层就得打造自己个人品牌或许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以上就是第一次玩现金流游戏的一些感受:资产、被动的收入、稳定的现金流、个人品牌、副业,整体来说非常的好,有机会准备组织朋友们多玩几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