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周生涯筑基学徒班在学习的内容,是关于后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这是所有的生涯理论中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几年前初次接触它的时候就是如此。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的以主动建构和创造意义为核心的理念,让我觉得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而对它的深入理解,也让我在咨询中得以摆脱早期的种种框架,让各种理论工具为我所用,却不会为其所缚。
我有一次接到一位小白咨询师的求助信息。她告诉我她碰到了难题,咨询快做不下去了。原因是她当时的一位来询者,在做了测评之后,结果显示他的特质类型适合手工艺技能方面、机械管理、机械装置与运转等,或者理论思维、数理统计、解决抽象性问题等方面的职业,因为这种类型通常不善言谈,对于人际交往及人员管理、监督等活动不太感兴趣。
因此,这位咨询师在做咨询的过程当中,就建议她的那位来询者选择跟他的特质类型相匹配的一些工作,但他却一心想要去从事跟自己的特质类型相差甚远的教育或销售方面的工作,而对咨询师建议的职业毫无感觉。所以,就难倒了咨询师。
这位小白咨询师,至少犯了两个错误:首先,咨询师是带着来询者去做自我探索和梳理,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呈现事情的面貌,而不是直接给出建议;其次,她陷入了特质因素匹配论的框架限制之中,这样会框住她,也会框住来询者。
实际上要做一个定位,我们绝不应该仅仅去考虑霍兰德类型的匹配,还应当从当事人的资源机会热情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当我们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时候,就会包含有当事人的个人建构,可能会联系到他过去和现在的资源,他想要追求的价值,他对于自己未来的愿景的建构等等。
这正是后现代的建构主义咨询不同于传统的实证主义咨询的地方——这里面包含了更多的主动性的建构,而不仅仅是特质与环境的机械的匹配。
学过的东西,是我们的加持还是枷锁,取决于你是否真正地理解了内涵,然后可以融会贯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