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飞鸟集|诗歌朗诵会

飞鸟集|诗歌朗诵会

作者: L文苓 | 来源:发表于2023-11-23 22:25 被阅读0次

    2023年11月24日晚9点诗歌朗诵会

    回到“第一个十年”,通过朗读诗歌,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感受力。

    提炼自己的语言,所以我们需要去接触诗歌的朗诵。时常通读诗歌,每次去图书馆借书的时候,至少会借阅一本诗集进行朗读,通过声音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们需要系统地去朗读。

    今晚主题“回到第一个十年”。

    中国当代文学是“五四”运动之后开始的,1981年。

    诗歌实质上的发展并没有确切的一天开始的,而是通过漫长的发酵后产出的。

    诗界革命。

    中国的诗歌在1900年之前基本上都属于古诗。而现代诗和古代是不相同,与当时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诗歌发生了改革。

    发生了什么改革? 从五言格律诗开始发展将社会事物进入到新鲜意向。

    新诗突破——格律化变成了散文化。

    形式上的改革。

    老鸦,胡适。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人家讨嫌我,说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天寒风紧,无枝可栖。

    我整日里飞去飞回,整日里又寒又饥。──

    我不能带着鞘(shao)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头,赚一把小米!

    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胡适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了提倡白话文的的首篇正式宣言《文学改良刍议》。

    早期的现代诗,非常直白,平白无话。

    爱之神 鲁迅

    一个小娃子,展开翅子在空中,

    一手搭箭,一手张弓,

    不知怎么一下,一箭射着前胸。

    “小娃子先生,谢你胡乱栽培!

    但得告诉我:我应该爱谁?”

    娃子着慌,摇头说,“唉!

    你是还有心胸的人,竟也说这宗话。

    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

    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

    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

    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是写杂文,写小说的,看过鲁迅写现代诗的也是比较少见的,从这个爱之神,借用西方爱神的形象,来表达五四之后的精神,恋爱自由。

    爱在文学里面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诗歌长什么样子,于是有一批人先尝试开始,后来慢慢觉得这样平白直叙的说法不好,就进行改革。

    我的失恋 鲁迅

    ——拟古的新打油诗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

    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冷幽默,打油诗,戏谑的形式来对当时的爱情进行一个挖苦。

    鲁迅并不是引领诗歌一种发展,他的重点不在诗歌。

    早期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周作人等人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刘半农创造了“她”这个字。

    字数,节奏,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沈尹默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通过站立并排,来表达一种孤独感。

    冬夜之公园   俞平伯 

    “哑!哑!哑!”

    队队的归鸦,相和相答。

    淡茫茫的冷月,

    衬着那翠迭迭的浓林,

    越显得枝柯老态如画。

    两行柏树,夹着蜿蜒石路,

    竟不见半个人影。

    抬头看月色,

    似烟似雾朦胧的罩着。

    远近几星灯火,

    忽黄忽白不定的闪烁:——

    格外觉得清冷。

    鸦都睡了;满园悄悄无声。

    惟有一个突地里惊醒,

    这枝飞到那枝,

    不止为甚的叫得这般凄紧?

    听它仿佛说道,

    “归呀!归呀!”

    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

    作者娴熟地使用白话文中描写性的词语,特别是重叠词和双声叠韵词的使用,以及句尾韵和句中韵的相互配合,使这首诗极富悦耳动人的音乐美,从而增加了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

    两个扫雪的人  周作人

    阴沉沉的天气,

    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全没有车辆踪影。

    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一面尽扫,一面尽下∶

    扫净了东边,又下满了西边,

    扫开了高地,又填平了洼地。

    粗麻布的外套上,已经积了一层雪,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雪愈下愈大了;

    上下左右,都是滚滚的香粉一般白雪。

    在这中间,仿佛白浪中浮着两个蚂蚁,

    他们两人还只是扫个不歇。

    祝福你,扫雪的人!

    我从清早起,在雪地里行走,不得不谢谢你!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表达了人在天地之间就像两个蚂蚁一样匆匆忙忙。

    诗歌是一种形式上的突破,但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突破就缺少一点意味,所以作者就开始将诗歌内视,定义诗歌的本质,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

    天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nie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2、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5。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像神经病一样)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是一首“沉静调”的清朗隽美的夜歌。

    到了郭沫若这里,诗歌有了意象。

    之后出现了4个诗人(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出了一本诗集《湖畔》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她)满怀着幽怨。

    伊底(“的”)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汪静之(1902年7月20日—1996年10月10日),原名立安,字静之,号情芝、情痴。安徽绩溪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参与创办湖畔诗社。1926年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次年任《革命军报》特刊兼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劳动月刊》编辑。1928年任中学国文教员。后任建设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此诗用词传神。比如“幽怨”“幽香”“深锁”,不仅用语准确,而且营造出意境,这意境令人回味不已。

    夜 宗白华

    一时间

    觉得我的微躯

    是一颗小星,

    莹然万星里

    随着星流。

    一会儿

    又觉着我的心

    是一张明镜,

    宇宙的万星

    在里面灿着。

    宗白华(1897年—1986年12月20日),本名之櫆,字白华、伯华,籍贯为江苏常熟虞山镇。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1986年12月20日逝世。中国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

    通过对月的凝望,把人和宇宙联合起来。

    冰心春水  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诗的哲理是依附于形象的,要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诗人、教育家、德语文学专家、翻译家。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此诗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名篇,写于1926年,对当时激情宣泄的“五四”诗歌是一种反拨。作为一个接受了“五四”现代意识的时代青年,他有着美好的理想,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冯至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索之中,并将其渗透到此诗的内容与形式之中。

    这首诗表达冰冷,寂寞。

    经过冯至之后,就来到了“新月”派的创作了。

    闻一多、徐志摩、

    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形式,节制,带着镣铐在跳舞)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节节逼近,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的最后一节,既表现他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但也并非心如死灰,发出“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的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者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字数一样,押韵,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全诗笼罩着回旋飘飞的主旋律,雪花纷纷扬扬,潇潇酒洒,它裹挟着爱情向一定的方向飞扬,飞扬最后消溶到所爱的人心里。看似浪漫主义地抒写,其实用语异常精致,像“飞扬”消溶”柔波”这些动词与名词构成的意象,都非常切合喻体、主体与客体。正因为诗人避开实的藩篱,把全诗情境的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有许多读者超越诗中隐含着的个人对象因素,而将它看着是诗人对新世纪曙光的追求与寻找,“形象大于思想”,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采莲曲   朱湘

    小船呀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

    微波,

    金线闪动过小河,

    左行,

    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 hàn dàn )呀半开,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

    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

    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

    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

    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

    采藕,

    女郎要采又夷犹 (yíyóu) 。

    波沉,

    波升,

    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

    两岸呀榴树婆娑 (pó sūo) ;

    喜鹊呀喧噪,

    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

    采莲,

    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

    风生,

    风飔 (sī) 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

    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

    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

    衣香,

    消溶入一片苍茫;

    时静,

    时闻,

    虚空里袅着歌音。

    《采莲曲》是现代诗人朱湘创作的诗歌,收录在《草莽集》中。诗里“左行,右撑”、“拍紧,拍松”等处,以先重后轻的自然天韵,表现出采莲小舟划过时上下浮动的一种感觉。这首诗写得美丽轻盈,唱出了一种宁静迷人的境界,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婉转幽静,飘忽轻扬,有说不出的甜美与和谐;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采莲曲》创造了一种非常美好的意境。而诗人当时所经历的事情是:与清华校方产生不愉快事件、因同病相怜与刘霓君结婚,却经常吵架、与兄弟闹翻……由此可见,朱湘的现实里绝没有一丝《采莲曲》所创造的意境的痕迹。《采莲曲》也完全不合朱湘的性格气质,其格调是欢快的,恬然的。所以说,《采莲曲》体现了诗人对诗、对人生的全面追求,是诗人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冷酷人生的逃避的真情流露,是诗意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分离,是诗人“芳香的梦”的温暖归宿。

    弃妇   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 lì )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 jū )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1900年11月21日-1976年12月25日),原名李淑良,广东梅县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早年就读于香港圣约瑟中学,后至上海入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就读于第戎美术专门学校和巴黎帝国美术学校。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李金发与林风眠、林文铮被誉称为中国美院历史上的梅州“三剑客”,三人各领风骚,为中国艺术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6年12月25日,李金发在纽约长岛病逝,享年76岁。

    《弃妇》一诗,表层写的是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身世的悲苦与生活的艰难,实际上是诗人对自我心灵的哀戚进行的极端化描摹与状写。在形式的经营上,《弃妇》一诗充分展展示了象征主义的表达技巧。象征主义往往注重对语言的精心选择与特别组合,法国象征主义理论发言人莫雷亚斯就曾描述过象征主义运用语言时所采用的的手法:“…未被污染的词,声调中间高两头低的句子和调子起伏跌宕的句子交替出现,含义丰富的冗资,神秘的省略,悬断造成的语法前后不连贯,极大胆和形态极复杂的悖反命意。”在《弃妇》中,李金发大胆启用了自胡适以来的中国新诗创作中没有投入使用的语词与意象,这些“未被污染的词”的大量出现,使诗歌增添了陌生化的美学魅力。与此同时,诗中相邻意象之间关系的不明朗,上下诗行逻辑意义的扭断,也使这首诗呈现了“神秘的省略”和“悬断造成的语法前后不连贯”等西方象征主义的风貌。诗歌在形式上采用的上述表达策略,也是《弃女妇》一诗显示特色、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飞鸟集|诗歌朗诵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pg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