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作者: 十驾斋主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9:11 被阅读45次

            虚实结合手法肇端于绘画领域,“虚”指的是“留白”,即笔画稀疏或者是空白之 处,尺幅之地尽显天地之宽,自然造成品鉴者的无限联想,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 术效果。在中国古代,由于“诗画同体”,所以诗人不自觉地将绘画艺术中的手法援引、 借鉴到诗歌的创作实际中去。正是因为如此,很多诗歌都具有绘画美,诗人充分使用线 条、色彩、空间、构图等绘画元素,来构建生活的画面,例如王维的“诗中有画”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而绘画中的“虚实结合”理论,更是得到诗人们的偏爱与青睐。而在中国古 典诗歌中,“虚”就是非现实的、非眼前的,是一种感染了明显的想象色彩的虚幻之境。

          概言之,这种“虚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回忆之境、虚幻梦境、设想之境。

          其中“回忆之境”的诗歌,例如: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 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注释】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 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诗人由眼前实景: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驼 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不由得回忆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 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抒发了由对唐王朝落寞衰微的无奈而产生的辛酸 沉痛之情。

            其中“虚幻梦境”的诗歌,欧阳修《临江仙》(2013湖北卷):“闻说阆山通阆苑, 楼高不见君家。”(“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两句词想象奇特,虚实相 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关于仙境的描绘,“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等,这种虚写与现实构成鲜明对比,进而反衬现实的黑暗。

            其中“设想之境”的诗歌,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其中颈 联、尾联皆为设想:羁旅他乡,诗人秋夜无眠,只能遥望天上之月,而思念妻儿之情不觉生发,于是诗人为读者呈现了想象中的妻子思念丈夫的情境。同样,柳永《雨霖铃》“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设想之境。

            总之,这一艺术手法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出现的频率较高。值得我们记住、感悟的,就是这一类诗歌大多直接或者是间接出现“梦”字。这是我们面对这一艺术手法时不得不寻找、捕捉的关键信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虚实结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r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