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分析】:
第一句运用拟声词,勾起回忆,用生动的比喻说明。第二句交代环境,一个“爬”字让露水活了起来。
第三句话引出人物,运用一系列的动词描写,使一个劳动妇女跃然纸上。后面又加上比喻修辞,增强了画面感。
最后一句,总结,揭晓人物的身份——我的母亲,并对人物加以说明。
【刻意练习】:
每到夏天,我一听见“知了,知了”的叫声,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课枇杷树,比较高,像一个小巨人一样伫立在那片土地上;树上挂着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枇杷,它们挨挨挤挤的,就像永不分离的好兄弟;一棵柚子树伫立在菜园里,旁边是一窝黄瓜,再往外是一地藤蔓的南瓜,左边几米远依次是樱桃树、桃树,靠近家门,是攀上支架,布满藤蔓仿若眼珠子大小的葡萄,有的已经变为紫红色,与熟透了的樱桃交相辉映,甚为惹眼;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仿佛在唱着他们自以为好听的夏之曲……
这院子,便是我童年记忆中故乡的家,一个充满童声,充满欢笑的乡村气息的家。
【对比思考】:
原文写的人,而我写的是故乡的家,少了些韵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