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5%的改变》第三章的内容是“工作与理想“。
我想,5%改变的意义,便是从“自我——原生家庭——工作与理想——……”的微小行动中“向上螺旋”。
第一个案例“迈不出第一步”,李松蔚老师在复盘中提到,恐惧只是一种表现,而工作表现更重要是取决于行为。
一个人带着恐惧情绪,照样可以采取行动。归根到底,做了什么才是第一位的。
做事甚至不必产生“实际”的结果,行动本身就会开启“向上螺旋”。最初的行动一旦被激活,身体自然就越来越有力量,做的事也越来越多。就像是滚雪球,从最初的一小点开始,一圈圈越滚越大。关键在于启动。
举个自己的例子,最初组织读书会共读活动,我内心也有恐惧,害怕自己做不来,担心效果不尽人意。但抛开负面情绪,我最初的行动就是自己听书,接着就是参加相关线下读书会——自己买实体书阅读、践行——在群里预告书籍共读活动——联系校友沟通及组织——发出活动通知——……,结果就是共读活动这样自然开展起来。而线下读书会,目前也开始参与共建所在社区街道妇联组织的读书会活动。
的确,关键在于启动。
工作是生活的一大部分,不只是养家糊口,也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我是谁”以及“我希望过怎样的生活”。要想清楚这些问题确实不易。在求学时期缺失的自我认知问题,往往要在工作中重修。
“迈不出第一步”、“一周只有一天想干活”、“越失败、越努力、越恐惧”、“不想加班,我该辞职吗?”、“恐惧权威”,这几个案例,都很典型,而且是处于不同职场阶段很大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地阅读一番。
关于解决办法,这一章里,李松蔚老师给了五个工具:“去除评价”、“改写故事”、“人与角色分离”、“短期的确定”、“最小行动按钮”。这几个工具,我最受益的是“最小行动按钮”。
我是鼓励尝试启动阅读的。或许太久没阅读,会感觉读不下去,但不要紧,用最小行动按钮来,先从“做点没用的事”行动开始。比如,每天”静静”看五分钟书,或是每天读一页,或是转发分享有感触的语句,等等。
一来,尝试的前提是安全,试错的成本是可控的。第二,每一次尝试都只是阶段性的尝试。
先试,试了才会有结果,时间自然会告诉我们对不对。
期待更多的朋友一起来共读、践行5%的改变,并尝试分享反馈下感受及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