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中钢
这个题目初看起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最初和最终是一样的?既然最初和最终是一样的,那我们还要中间过程干什么?难道事务是一成不变的吗?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要表达的观点是:做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抉择,最初的、经过深思熟虑而确立下的初始目的,其实就是你最终要追求的结果。
这个道理似乎很简单,有很多人不屑一顾,说这也太简单了吧。其实不然,很多人往往在追求自己理想目标的过程中,却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被通往目标道路上的迷离风光所迷惑,沉浸于其中,或喜或悲,或乐或苦,不能自拔。有些能够觉醒的人,经过一段或几段曲折的弯路,最终还可以回到原来的道路上来;迷误者则停步不前,甚至会走向事务的反面。所以时时检验自己的第一念还是很重要的。
例如你开车去一个地方,路上遇到讨厌的司机和你斗气,你是否会一时冲动和他互不相让,而忘了此行的目的。例如你带着一家人去旅游,中途遇到黑心的商家,你是否会因此而与之大吵大闹,以致影响整个旅程而忘了本来是想让一家人放松心情,开心快乐。
所以这些生活中的例子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和修行中要时时反问自己,我们最初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不会计较在工作中,同事之间的不愉快,不会再对某人的一言一行耿耿于怀,不会再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怅然若失,也不会为了要突出自己而伤害别人。因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除非你是个心理扭曲,就想无事生非的人。大多数人工作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付出自己的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相应的报酬。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这才是应该做的。在修行中也是一样,我们是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佛门,最初的发心和目的大部分人是为了寻求解脱。可是在修行的道路上却又有许多人忘却了这点,变成了追法门,比师父,批异己,等等等等。更有甚者,把各种外道邪说也不加分辨的吸收,搞到最后和解脱道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呀。
在历史上,成功的,一定是时时不忘自己第一念的人。比如韩信,他在受胯下之辱时,一定没有忘记自己要成为大将军的目标,才可以不拘小节,忍受几个流氓的欺辱。也才有这一代大将的出世。在比如六组大师,在米房捣米的日子了,一定也时时不会忘记自己是来求成佛之法的,才可以在每日的劳作中体悟禅法的空有妙理。
时时反观自己的第一念,时时忆念自己的初发心,才可以让自己一直保持向目标前进,不被路边的小石子和花花草草所迷惑!
后记:当然初发心的正确性也很重要,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