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的忧虑
现在很多人的一个观点,只要到39度就一定要退烧,这是没有能量逻辑判断的,仅仅只是想当然的防范。潜意识认为高了一定不好,所以才会宁可提前降温,也不要等到高烧了再退烧。乃至于,37度的发烧,也有一些妈妈就开始退烧了。这些做法的根源就在于:不知道发烧的好处,只知道发烧的坏处。
即使现代医学,也不认为发烧就是坏事,但是我们能够听到的广告,基本都是退烧药做的广告,所以大众很难有机会听到“发烧有好处”的观点。
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们要努力纠偏宣扬的理念是:发烧是有好处的!

如果体外一直有寒气【输液或者冰袋降温】,那么,体温就会不断升高——因为寒气一直比发烧的温度量级更高。
反推之,发烧越高者,体内寒气越重。只有断绝外寒的进入,身体才不会无限度的发烧。
所以,“一直这样烧下去要烧到多高”的担忧是多余的。
智慧的身体不会自残。只有不明理的人才会妄图降温而自残,却埋怨到身体。真是比窦娥还冤!
身体不会自残,但是会有所不及,这个时候就要帮助它。
帮助身体有三个角度:热能、水分、通道。
热能上:帮助阳气热能发烧抗寒;
水分上:要补充水分【养阴】,流汗是排寒的方式,需要有水作为基础。所以,加热没问题,只是还要加水;
通道上:汗液流出来,寒气才能出来,所以要保证毛孔不会被关闭(避风寒:盖被子、多穿衣、不吹空调、不吹风)
发烧是有好处的人体的所有功能发育和病态的修复,都需要热能,都会以发热的形式呈现出来。特别在小朋友的发烧上,能够最快速最明显的体现:
正确处理发烧之后,小朋友形体快速长高,体重增加,快速长牙,甚至正确处理一次发烧之后,一次性发出7颗牙的。
还有智力的快速提升:正确处理发烧后,说话陡然间清晰很多,话多了很多,反应也很灵敏等等。
大人几年不发烧,正确养生之后的第一次发烧,往往带来重大的排污表现:排出寒痰、粘痰、冰冷的深灰色的痰;月经排出乌黑血块;鼻子流出浓稠带血鼻涕;腹泻臭不可闻的大便,尿尿排出几十年前的抗生素的味道,等等。
同时伴随的是各种功能的提升:食欲变好,睡眠变好,排便变好,情绪变好,精神变好,各项机能变好,头发变黑,胖的变瘦,瘦的变胖,松弛的变紧致,等等好转的变化实在太多了。
总之一句话:正确发烧之后,各种垃圾排出,各种功能提升。生机焕发!
不要问什么时候退烧,应该问排了多少寒!
发烧的目的是排除寒气。发烧只是方式方法。只要寒气排出了,烧自然就退了。所以需要弄清楚的是,为什么发烧?而不是什么时候退烧。
大多数常见的发烧都是为了排除寒气。排除寒气常常表现为各种臭秽垃圾的排出。比如小朋友的发烧,正确处理,往往在凌晨3点多排出一大坨臭臭的大便之后退烧。
所以面对发烧首先要认清敌我。
分清楚方法和目的的不同。
只要垃圾不断排出,发烧或者不发烧都是好的。
只要精神很好,发烧或者不发烧都是好的。
发烧的目的只有两个:
1:排除垃圾。
2:提升功能。
另一种发烧
另一种情况,同样发烧,却没有怕冷,这种情况就不一定适合姜枣汤。
不一定的意思是,有一些不怕冷只发热的情况,也可以用加热的方式处理,比如正常生理上的,小儿的生长发育,蒸变发烧。以及下寒上热的发烧,因为下寒郁堵,热气下不来(能量由阳入阴,比如胆经入肝经,胃经入脾经),这时候把里寒化解了,上热外热就降下来了。这种所谓的热病,准确叫“上热、外热”,而不是“整体热”。
真正不可以用加热方式处理的“热太多”,其实很少见。局部郁热也是因为寒包热,根源还是寒凝。《伤寒论》里的麻杏石甘汤,就是局部寒包热;除此之外就没有纯粹大寒去表热的处方了。
所以,这两种发烧情况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
(这个不属于发烧的范畴,但是也是以发热为表现,所以也讲一下:真正可以用纯寒凉处方治疗的是“里热证”白虎堂汤证,这个也很少见了,也很容易鉴别: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大证”。这种情况,常识判断都知道不可以喝姜枣汤加热。)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下文。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