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开始重视心理的健康,有些甚至会过度地追求心理一点问题都没有。事实上,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人一点问题反而是不好的,完全心理健康的人我们说其实就是没有心理动力的人,留一点问题,只要不影响生活,我们认为才是最好的状态。
一部分人会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会不会传递给自己的孩子呢?
确实会。所以我们一般认为,要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要比做什么重要的多。这是科胡特观察到的结果,就是说,如果父母的人格是健康的,不管做什么,那么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比较好;相对的,如果父母的人格有问题,甚至是处于人格障碍水平的,那么不管怎么照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说的做,哪怕照本宣科,也没用。
所以在育儿这一块,父母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发展水平,要比去学什么教育方法重要的多。也就是说,如果想养育好自己的小孩,想办法努力提升自己,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疗愈自己的创伤,那么自然就不会把自己的心理问题传递给孩子了。
但是,一个人形成于早年、陪伴自己几十年的心理问题,你想要解决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其实是有点困难的,更主要的,是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解决,因为心理问题也许让人痛苦,但却很熟悉,这会让人不愿意改变。
那么,我既不太想改变自己,也希望孩子以后过得比自己好,怎么办呢?给一招,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也不容易做到,就是让自己的人格变得足够独立。
什么是人格上的独立呢?
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是一个房子,独立的人格就是门窗都关好了的,那么外面的世界哪怕电闪雷鸣、风起云涌,也不会把自己的内心搅得波涛汹涌。相反,人格不够独立,那么门和窗就是开着的,外面一点点的风吹雨打,内心就被淋湿了。
当父母的人格不独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就会毫无边界的投射自己的各种东西,当然也包括创伤。比如,我们经常可能会看得到的场景:孩子要吃棒棒糖,妈妈就帮孩子把糖的外衣给撕掉了,这个过程中,孩子一只抢妈妈手里的糖,等妈妈剥好了给孩子,孩子非常生气还把糖给扔掉了(因为孩子想自己剥而不想让妈妈剥)。这时候妈妈会怎么样?更加生气,为什么?因为孩子的行为激活了妈妈早年被抛弃的创伤,就立马非常愤怒和痛苦,也会直接地表现出来。
当人格足够独立,那么哪怕自己会经历一些痛苦,但就会在自己和孩子之间架起一道明晰的界限。
更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我讲过的一个事情:
一个军人父亲,他老是觉得自己儿子和很胆小,而他的儿子也确实越来越胆小。
在经过心理治疗之后,就发现,其实是这个父亲把他内在潜意识的胆小、懦弱的部分投射给了他的儿子。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这个父亲自己本身有懦弱的部分,但因为当兵的关系,他没法直白的表达出来,但在潜意识的东西还是有,并不会消失,他就把这个部分无意识地投射给了自己的儿子。怎么投射的呢?
就是他会很容易敏感到他儿子稍微一点点的胆小,儿童有时候稍微表现出一点胆小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很多人可能压根不会当回事,而这个父亲能敏感到,并且会去说他儿子,那么他儿子就通过这种方式接受了这个投射,就变得越来越胆小了。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格不独立的状态,他就会把自己潜意识的渴望肆无忌惮地投射出去,给孩子。如果父母的人格足够独立,就会尽量少的投射自己的东西,这就像是一个隔板,把自己的问题尽可能少的传递给孩子。
那么人格独立要怎么做到呢?这是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而起手式就是要把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投射给返还回去,我们自己的“内在客体”或者说“内在父母”当中,有太多父母投射给我们的东西,当这些投射返还之后,我们就能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这股自己自发地内在力量会牵引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独立人格才能慢慢发展出来。
这一点会在别的文章详细讲。
所以,人格独立是一招化解各种问题的起手式,不用自己去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当然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