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哲学是经典中的经典。对《道德经》,我一直是心存敬畏,更是心下仰望的。
从上周开始,一群小伙伴们开始发起向《道德经》的“进攻”——一周五章的速度慢慢啃读,更有“骨灰级”《道德经》解读沉潜者刘耀元老师的引领、解惑,大家对这本中国哲学的源头书籍的敬畏,就打消了一些。
本周我们4人的小团队负责解读第2章,我给自己定的小任务:每天晚上读原文一遍,读了三四遍,还是不理解,真的急呀!
昨天晚上从6:30~9:30三个小时的共读,大家确实有不少的所谓碰撞。
刘老师反复告诉我们说,以经读经,诵经是最好的修行。一开始读不懂很正常,杨老师也提倡以经读经。一开始读得云里雾里很正常,多读必会有收获,要不然怎么会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呢?
想想也是,还是自己刚入门,又心太急。
德静联系教育规律重点介绍第1章。
书苗老师融入了个人的解读。
安原珍老师是真正的潜心阅读,且从所教物理学科的角度谈及自己的感悟,我是真觉得她才是这群共读小伙伴中最用心的那个,一个晚上,她不止用心听,偶尔谈论自己的感悟,她甚至把布帛版的《道德经》全部抄下来,像我,简单粗暴打印出来,收获与他相比,肯定差了一截儿。
第1章共读完,刘老师做总结补充,他特别点出“欲望就是念头,念头只能修,不可控制”。
想想也是,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能控制住“地鼠”一般次第冒出的欲望,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
秀萍我们两个负责解读第2章,她一开始就点出“人是渺小的,不能自傲,不能自居”,还谈到“二元的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
我呢,读得真是一塌糊涂,一开口就离题万里,华云赶紧“拽住”我的“飘呀飘”,太汗颜了~
刘老师接着总结说“中庸其实就是最恰当的,而且在标准中还得有变化,不能一成不变,同时不能被知识所束缚,应该从知识的窠臼中跳出来,忘掉自己,放空自己。方有更高的收获”。
果然,经过刘老师点拨后,又有了些拨云见日的小收获。
于是,更加确信了那句: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一群人,慢慢读,仔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