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从电影诞生到走向全世界(1895~1934)
*导语:给电影的情书
如何让时光清晰地驻留在记忆的脑海,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情结。从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让电影诞生之日起,人类有了让活动影像留存于世的方法。电影诞生120年来,纪录了人类太多的故事和想象。值此电影周年,让我们一同来回顾120年来的电影精彩瞬间。
在最初这四十年中(1895~1934),有一批前辈们纵横影坛,用他们的实验和进取精神为电影输入营养。可以说,这是电影懵懂幼稚的四十年,也是伟大辉煌的四十年,正因为有了那无数个“第一次”,才成就了后来的电影传奇。
*1895年:电影正式诞生
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邀请了一些社会名流,来到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在放映《火车进站》时,当看到火车远远驶来,好像要冲破银幕,很多观众大吃一惊,起身逃离。这些短片意味着电影技术的最初成熟,这一天也被称为电影的诞生日。
卢米埃尔兄弟是照相师出身,弟弟路易通过实验制作了一种“活动电影机”,集摄影、放映和洗印为一体,超越了其他人的发明,并极力向全世界推广,大赚了一笔。他们的影片主要是直接拍摄真实的生活场面,是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先河。
*1896年:百代公司成立
法国人查尔·百代和哥哥爱米尔·百代在这一年成立了“百代电影公司”,在好莱坞崛起之前,百代是全球电影业的龙头,影响了很多国家的电影制作。其中,1903到1909年被称为电影史上的“百代时期”,其统治力比当今的好莱坞还要强。
但公司在刚成立时成绩并不佳,濒临破产,后来得到一位企业家的一百万法郎投资,开始迅速发展,并在樊尚地区建造了大制片厂,进行工业式生产,使这里成为世界电影之都。查尔·百代曾骄傲地说:“除了军火工业外,我认为法国没有任何一种工业能像我们发展得这么快,能给股东这么大的利润”。
*1897年:历史故事走进电影
卢米埃尔雇佣的摄影师乔治·亚托和布雷托在户外搭起布景,让演员穿上戏服并化妆,排演了一些简单的笑剧,其剧情和《水浇园丁》中小孩对园丁的恶作剧差不多。但具有独创性的是,这些演员扮演了一系列死去的历史名人,如罗伯斯庇尔、马拉、查理十二、吉斯公爵等,使历史故事第一次在电影中出现。
在《护卫国旗》、《最后的子弹》等短片中,甚至还出现了战争场面。这些影片取材自活动画片、幻灯片所用的照片,类似于现在的改编,而不久之后,历史片就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类型。
*1898年:电影第一次遭遇危机
在美国,爱迪生为了独占电影发明权,聘请了许多律师起诉其他拍电影者,导致电影生产量减少。到1898年以后,除了一家名叫“比沃格拉夫”的公司用自己的电影机摄制了几部色情短片外,其它电影都是爱迪生公司生产的,由于缺乏竞争,质量很差。
而在欧洲,因为巴黎一个放映师不小心打翻了放映用的醇精灯,引起一场火灾,烧死了两百多个上层社会人士,引起人们的恐慌,电影被看成是一种危险的娱乐。再加上这期间的影片多是老一套的生活内容,观众也已厌倦,电影遭遇了诞生后的首次危机,影院出现无人光顾的现象。
*1899年:希区柯克出生
这一年的8月13日,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出生于英国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这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他们家之所以都记得他出生于星期天,是因为那是他“母亲一生中唯一一个不曾去教堂礼拜的星期天”。小时候的希区柯克对黑暗很敏感,不敢上楼梯,总觉得拐角处一定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
21岁时,他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英国的制片厂工作,从设计字幕开始,逐渐进入电影圈,一生以拍摄惊悚片为主,赋予了这一类型丰富的表现力。他是举世公认的悬疑片之父、电影艺术大师,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1900年:梅里埃的摄影棚
本是魔术师和戏院老板的乔治·梅里埃,在看到卢米埃尔放映的电影后深受震撼,决心投身电影业。起初他拍摄的也是纪录短片,电影危机出现后,他敏感地意识到电影与戏剧间的联系,转而进行排演拍摄。他花8万金法郎在蒙特洛伊的庄园里建造了一个摄影棚,将戏剧中的演员、服装、布景等要素运用到电影上。
到1900年,摄影棚已经被改造得非常完善,安装了许多精巧的舞台机械装置,并有各种布景和大批演员。他天天呆在棚里搞创作,当年出品的《圣女贞德》可以放映15分钟,有500人出场。正是梅里埃的创造,让频临死亡的电影有了新的生机。
*1901年:蒙太奇手法出现
英国人史密斯是海滨照相师出身,他在《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到的的景象》两部片中创造性地在同一个场面里交错使用远景镜头和特写镜头,建立了最早的“分镜头”原则,改变了梅里埃的单一视点和固定视角,这种简单的蒙太奇手法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意义。
最初这种方法还是一种“特技”,需要借助“望远镜”这种物体来过渡,但是在1901拍摄的《小医生》中,就表现出主动性地运用,他先是拍了远景,接着就用大特写镜头把正在喝牛奶的猫的头部表现出来,实现了根据剧情的需要改变视点。
1902年:《月球旅行记》诞生
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科幻片”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埃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小说改编成的,创造了充满幻想色彩的服装和布景,并利用特技手段表现了炮弹飞向月球的场面,显得蔚为壮观。梅里埃先把影片放给巡回放映商们看,大家反响很好,争着问价钱,但听到每部要价550法郎后,都觉得太贵,结果一部也没卖掉。
梅里埃只好把它毫无代价地借给一个临时影棚去放映,还专门画了一张宣传画,这次上映获得极大成功,放映商们听说后又纷纷回来购买。此片的成功,标志着舞台导演对卢米埃尔式的户外摄影的胜利,梅里埃的事业进入全盛时期。
1903年:《火车大劫案》上映
埃德温·鲍特是爱迪生摄影场的导演,他追随当时兴起的新闻排演片摄制风潮,根据1900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抢劫事件改编成《火车大劫案》。他不像梅里埃那样尽量在摄影棚里拍摄,而是走向室外,直接把真实的大自然作为故事背景。影片在镜头之间的时空切换上很讲究技巧,实现了电影叙事的流畅和连贯。
片中最著名的一幕是,一名劫匪对着银幕外射击,给观众带来被枪迎面直击的震撼感觉。这部片获得观众的极大欢迎,曾有影院从早上连续放映到午夜,场场爆满,并占据美国银幕10年之久,成为美国西部片走向辉煌的起点。
1904年:《基督受难》的辉煌创举
费迪南·齐卡是百代公司的导演,之前一直从事蜡管的录音工作,后来被查尔·百代提拔,负责主持公司位于樊尚的制片厂。他是一个全才,一人能够担任布景、导演、编剧、演员等多项任务。他还有一个特长是,能够敏感地体会观众的兴趣,了解巡回放映商和他们的顾客喜欢的是什么。
他最有名的影片就是《基督受难》,片长44分钟,利用特技手段,赋予画面造型犹如教堂壁画般的生动魅力,为以后的艺术电影开辟了道路。此外,电影中还有极为宏大的场面,为了使人们能够看到整个布景,采用了摇拍的手法,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1905年: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
电影传入中国后,外国人开设的影戏院生意火爆,但北京照相师任景丰的大观楼影戏园却因为买不到片源而门可罗雀,便萌生了自己拍片的想法。1905年恰好是京剧老生谭鑫培的60岁大寿,任景丰在参加寿宴时有了将京剧拍成电影的灵感。
得到谭鑫培同意后,他到德国的洋行里购买了一架手摇摄影机和胶片,在院中挂上白色布幔,利用露天阳光,由照相馆的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定军山》中富有动作性的“请缨”、“舞刀”、“交锋”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国产电影的诞生。
1906年:《凯利帮的故事》上映
12月26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雅典娜剧院上映了《凯利帮的故事》,导演为泰特兄弟,该片讲述侠盗凯利兄弟和警察之间的斗争传奇,其警匪题材和采用外景拍摄,明显受到《火车大劫案的》影响。影片放映时间为66分钟,并用演员在银幕后面配音,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故事长片。
凯利帮的故事本身在民间广受欢迎,影片至少制作了6份拷贝,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爱尔兰等国放映,场场爆满。这部百年前的影片,有些重要镜头因为发生化学作用被损毁,迄今仅存17分钟的原片。2007年,影片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907年:镍币影院在美国兴盛
《火车大劫案》上映时,美国的一个戏院老板在匹兹堡的街道上租了一所小屋进行放映,结果从早上8点到午夜,戏院中96个位子座无虚席。这些观众大多是处于社会贫困阶层的移民,他们只需花一个镍币买入场券,相当于5分钱,是当时美国电影院的最低售价。
尽管如此,戏院老板平均每星期要收入1000元以上。“镍币影院”的成功很快掀起一个仿效热潮,不仅为美国带来巨额经济收入,而且极大刺激了电影发行放映事业和制片业。到了1907年,全美已有五千家的镍币影院,估计每周约有八千万人光顾,而当时的美国人口约一亿人。
1908年:爱迪生合组电影专利公司
这一年,爱迪生获得发明电影放映机的专利权,他与其他相关专利的拥有者共同组建了一个由自己领导的组织——活动影像专利公司(也叫爱迪生信托公司),对有关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各个方面形成垄断。比如伊士曼·柯达是胶片专利的所有者,又是该公司的成员之一,便只把胶片卖给公司内部。
爱迪生规定只有公司旗下的工作室有权拍摄影片,也就是说,要是有人想从事电影行业就必需爱迪生点头,而他不是个好搞定的角色,一旦发现有“侵权行为”便诉诸法律。很多人为逃避专利战,跑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拍片,促成了好莱坞的崛起。
1909年:麦克斯·林代蜚声影坛
麦克斯·林代是早期法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法国吉伦特省,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巴黎的剧院和杂耍剧场中做表演,1905年加入百代公司,先是扮演一些小角色, 1909年前后开始成为喜剧明星,主演了《上吊者》、《飞行师麦克斯》等片,创造了银幕上经典的“疯狂的麦克斯”形象。
林代用他从大剧院培养出来的经验,带来了一种新的喜剧概念:善于利用处境的离奇来营造幽默,而不仅仅停留于夸张效果。他的表演有着复杂的动作技巧和丰富的表情面孔,到国外巡回演出时,狂热的影迷甚至卸下了他所乘马车的马匹,抬着他回旅馆。
1910:造星运动拉开序幕
早期的电影演员并没有什么特殊荣耀,名字也不允许出现在字幕上。1910年,时任独立电影公司老板的卡尔·莱姆尔为了捧红女演员弗洛伦斯·劳伦斯,先是大张旗鼓地散布消息说她意外身亡,几天之后,又刊登消息辟谣,说之前一切都是假的,她本人还活着。接下来让她高调亮相,造成现场轰动,激动的观众甚至上前撕扯她的衣服,“历史上第一个女明星”就此诞生。大获成功的卡尔·莱姆尔后来成立了环球公司,但劳伦斯的人生并不顺利,两年后她自组制片公司,以失败告终,之后又遭遇了婚姻失败、健康恶化和经济危机。1938年,52岁的她在家中自杀。
1911年:电影成为“第七艺术”
诗人乔托·卡努杜出生于意大利,后移居法国,1911年发表了著名论文《第七艺术宣言》,认为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之后的又一艺术形式,也就是第七艺术。在当时电影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卡努杜就意识到它一定会成为新的抒发感情的工具,并探索了电影表现方法的一般规律和追求目的。
他认为,电影是用光的笔进行描写、以影像进行创作的视觉戏剧。同时,他还提出了“上镜头”这个术语,指代能够在电影中创造美的事物。正是这一论断,电影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卡努杜也被看作电影理论的先驱。
1912年:启斯东公司成立
麦克·塞纳特是加拿大人,当过铁匠,后来成为滑稽戏演员,并担任大卫·格里菲斯的助手。他受法国喜剧明星麦克斯·林代的影响,并在笑剧中增加了群体追逐打闹的内容,形成了疯狂而自由不羁的风格。这种风格建立在噱头和特技应用的基础上,让不真实的事实变得可能,如摩托车在电线上行驶、两脚合并跳过一堵墙等。
1912年,他创立了启斯东公司,并发行了第一部“启斯东喜剧”《柯亨收回一笔欠款》。这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喜剧学派的中心开始从塞纳河畔移到太平洋沿岸。之后,随着卓别林的加入,启斯东喜剧盛行一时。
1913年:意大利式大片兴起
早期的意大利电影是以历史大片为标志的,因为意大利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很多可供利用的名胜古迹,再加上人口众多,容易雇到大量便宜的群众演员,所以电影的场面往往很豪华。其中,由吕基·麦几执导的《庞贝城的末日》是当时的代表作,1913年上映时,在国际上大获成功。
该片投资达破天荒地的100万金法郎,还未完成就以25万美元的价格预售给芝加哥的戏剧影片公司,从此开始,意大利大片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导致这股高潮昙花一现,很快走向衰落。
1914年:卓别林初登银幕
卓别林1889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贫民窟,母亲是舞蹈演员,他20岁的时候加入一家哑剧剧团,在世界巡回演出,后来到达美国,加入启斯东公司。1914年2月2日,他的银幕处女作《谋生》上映,片长15分钟,从此开启了喜剧大师之旅。
该片是在麦克·塞纳特的助手莱尔曼的导演下拍摄的,后者为了对法国喜剧表示敬意,特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亨利·百代·莱尔曼。在片中,卓别林打扮成一个英国绅士的模样,头顶灰色丝绒礼帽,身穿燕尾服,嘴上留着浓浓的八字胡,鼻架单眼镜,扮演一个狡猾凶恶的骗子,他在这一时期的表演特色就是搞各种恶作剧。
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上映
大卫·格里菲斯的这部作品让电影从技术玩物上升到了艺术层面,片长三小时,上映持续15年,观众达到一亿人次,是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片。影片采用了丰富的拍摄手段和卓越的剪辑技巧,成功地发挥了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作用,使得故事充满节奏感和史诗氛围,其中“最后一分钟营救”镜头,成为此后好莱坞商业片的惯常套路。
但是,该片在对历史的诠释角度上倍受争议,它把3K党塑造成英雄,蔑视有色人种,遭到许多历史学家的批判,上映的过程中还引起激烈的武斗,而本来已经销声匿迹的三K党也在同一年东山再起。
1916年:《党同伐异》的成与败
由于《一个国家的诞生》取得惊人成功,格里菲斯想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投入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光拍摄波斯军队的一个镜头就动员了1.6万名演员,最后制作成片长220分的巨片。
可惜在纽约公映时,并没有受到预期的欢迎。影片商业上的失败,主要是导演的手法超越了当时观众的接受能力,主题的严肃深奥也让人难以理解。但不可否认它是一部杰作,影片采用新颖的分段结构,各段的故事年代和背景各异,却彼此衔接流畅,细节的塑造也令人称道,是格里菲斯艺术达到高峰的标志。
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生死恋》
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是瑞典电影的先驱人物,他最初是在好友的作品中做演员,后来自己执导电影。在这部《生死恋》中,他用创造性的方法在画面上呈现大自然的景色,天然外景与摄影棚布景之间的衔接毫无破绽。
在表现冰岛原始宗法社会的庄园时,能用背景和服装来说明人物的特点,将环境“角色化”,成为一种风格的典范。在斯约史特洛姆等人的努力下,瑞典电影从一开始就以创新的艺术性著称,随着次年英格玛·伯格曼的出生,这种风格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后来,斯约史特洛姆还以80岁高龄出演了伯格曼的《野草莓》。
1918:吉加进入《电影新闻周报》
吉加·维尔托夫起初是一个未来派的作曲家,十月革命后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任职,领导前线电影摄影组。1918年,他成为苏联最早的新闻纪录片《电影新闻周报》的编辑和剪辑师,制作了新闻长片《内战史》。
后来,他创办了名叫《电影真理报》的杂志片,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电影眼睛派”。他把场面调度、剧本、演员称之为资产阶级的东西,统统加以排斥,主张采用实况拍摄,认为电影艺术只存在于解说词与蒙太奇之中,否定新闻电影以外的其他电影类型。他的理论虽然偏激,但是对纪录片的发展和蒙太奇的传播有重要作用。
1919年:卓别林等人成立联美公司
为了摆脱大电影公司的束缚和剥削,争取更多的创作自由和更大利润,由卓别林、范朋克、壁克馥、格里菲斯共同出资创建了“联美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它没有自己的摄影棚,拍片时需要租用场地,也没有自己雇用的电影明星和导演,采取向独立制片人投资的方式拍片,并与发行商逐片签订合同。
这种经营方式使得导演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联美公司在摄制娱乐片外,还发行了一些具有一定艺术成就的影片,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成为美国电影业的八大公司之一。1981年,被米高梅公司收购。
1920年:《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罗伯特·维内的这部电影是191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表现主义运动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人的生活。与情节的荒诞相对应的是其影像风格的诡异,一切远近距离、物体形态和建筑物都被改变形状,形成了一个变态的世界。
人物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做着夸张造作的姿态,如囚犯蹲在一根尖三角形的木桩顶端,强盗站在烟囱林立的屋顶上彷徨。这种视觉效果跟当时电影追求真实的趋势相背离,是悬疑片和恐怖片的奠基之作。
1921年:《寻子遇仙记》上映
这是卓别林导演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时长68分钟,讲述玻璃匠夏尔洛在垃圾箱旁发现了一个弃婴,将他抚养长大,弃儿小小年纪就已懂事,不仅担当家务,还和养父一起演双簧挣钱:他负责把玻璃窗砸烂,然后夏尔洛上门去换玻璃。
故事虽然延续的是恶作剧套路,但是把父子情渲染得细腻真挚,催人泪下,也体现了卓别林电影的人文关怀和对电影情绪的调度功力。拍片时,小演员库根的父亲一直跟随旁边,当孩子演哭戏哭不出来时,就厉声责骂,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该片在1978年巴西《标题》杂志评选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67位。
1922年:《北方的纳努克》上映
罗伯特·弗拉哈迪被公认为“纪录片之父”,其代表作就是这部《北方的纳努克》。他最早是一个采矿工程师,在阿拉斯基地区进行采矿勘探,并用携带的摄像机把沿途所见拍下来。后来他抽烟时不小心让火星溅到了胶片,所有素材付之一炬。
于是从1920年到1922年,他又花了22月的时间重返北极,选择了爱斯基摩人中最出色的猎手“纳努克”为主角,展现了他们捉鱼、捕猎海象、建筑冰屋等场景,上映时引起极大轰动。但是纳努克因为参与拍摄,忽略了正常的捕猎活动,没有攒够食物,在弗拉哈迪走后的那个冬天全家饿死了。
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一起成立了明星公司,第二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讲述一个在父亲死后遭叔叔排挤的孤儿,经过苦难,终于和祖父相认的家庭伦理故事。郑正秋将传统封建道德和教育改良的思想结合起来,再加上剧情的跌沓起伏,很受观众欢迎。
影片上映两天就在上海家喻户晓,大家争相观看,此后又在南京、天津、汉口等地连映六七个月。同时,这部影片的成功,还刺激了电影市场的发展,一大批投机家看到了电影行业的商机,纷纷投资成立影视公司,使中国电影出现了第一次大繁荣。
1924年:米高梅公司成立
米高梅公司是由米特罗公司、高德温公司和路易斯·B·梅耶公司于1924年合并而成,由梅耶担任首任总经理,到了30年代好莱坞鼎盛时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米高梅财大气粗,旗下拥有查尔顿·赫斯顿、凯瑟琳·赫本、加里·格兰特、克拉克·盖博、葛丽泰·嘉宝等熠熠生辉的明星,曾创造出每周推出一部电影的神话。
它日复一日地像工厂流水线那样生产大量虚构生活的影片,并靠大团圆结尾和明星来招徕观众,使得好莱坞被称之为“梦幻工厂”。当然,其中也不乏《乱世佳人》、《雨中曲》、《叛舰喋血记》这样的经典之作。
1925年:《战舰波将金号》上映
1924年到1929年是苏联电影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批天才导演,他们用自己的创新精神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爱森斯坦执导的《战舰波将金号》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
影片讲述的是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事件,通过古典悲剧式的叙事结构和丰富的蒙太奇手法,渲染出史诗般的格调,同时那些寓意深刻的细节和画面构图,又带给影片复杂的象征意义。“敖德萨阶梯”一段的摄影和剪辑技巧,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在当时,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够赶得上该片的声誉。
1926年:普多夫金《母亲》上映
在当时的苏联,与爱森斯坦的声望并驾齐驱的导演是普多夫金,两人都曾是库里肖夫的学生,不过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强调冲突,像是呐喊,而普多夫金的“联想蒙太奇”比较重视现实和抒情,更像歌曲。后者的代表作《母亲》根据高尔基原著小说改编,于1926年上映,讲述一个母亲从普通的自私妇女到投身革命的转变过程,人物塑造很有深度,摄影构图极具匠心,采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如高举的红旗、冰河的解冻等。其中,结尾段落处对平行蒙太奇的应用成为影史经典。
1927年:首部有声片诞生
《爵士歌王》作为史上第一部有声片,其实只有很少几段对白,但足以让当年的观众大吃一惊。声音成了电影中的一部分,改变了之前电影的“哑剧”形式,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世界。
实际上,这个里程碑式的创举是偶然造成的,拍片中男主角在唱完一首歌曲后,随口说了句台词:“等一会儿,等一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后期制作时,这句台词被无意中保留下来,于是,影片就这样“误打误撞”地成了“有声电影”,并改变了整个电影业的轨迹。片中,白人舞台演员阿尔·强生扮演了一位黑人爵士歌手,凭此大享盛名。
1928年:《一条安达鲁狗》面世
超现实主义是192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文学流派,并影响到视觉艺术,崇尚用画面来表现超理智的梦境和幻觉,其代表作就是这部《一条安达鲁狗》。西班牙导演布努埃尔在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协助下完成了剧本,影片没有连贯完整的情节,是由一组无逻辑无理性的镜头组成,运用了象征省略的镜头画面和印象主义的剪辑技巧,在当时很有先锋性。
片内充满了大量的视觉隐喻,其残酷的意象和触目惊心的效果,表达了知识分子对宗教、阶级、社会给人类造成束缚的抗争和呐喊。其中,“剃刀切割眼球”的超现实镜头最为经典。
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举行
奥斯卡金像奖的全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缘起于米高梅公司的总经理路易斯·梅耶在一次晚宴上向在座的同行提出一个设想:把好莱坞的精英们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体,提高电影艺术和科学质量,推动大众和电影企业的教育活动。
后来在实施中把工作重心放在了用颁奖的方式奖励年度电影创作成绩,也就是今天俗称的“奥斯卡奖”,并在传媒的推动下成为年度盛事。1929年5月6日,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举行,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翼》获得最佳影片,德国演员爱弥尔·詹宁斯获最佳男主角,珍妮特·盖纳获最佳女主角。
1930年:美国出台《海斯法典》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银幕上性感女郎的搔首弄姿、莺歌燕语,让一些社会保守群体很看不惯,要求对电影进行审查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美国联邦法律系统认为,电影属于盈利的商业行为,不受《权利法案》中“言论自由”条款的保护,从而肯定了对电影进行审查和引导。
1930年,一些宗教人士起草了一部电影审查法典,要求对电影的制作过程进行干预,保证影片在道德和政治上不越轨。这部法典交由时任美国制片人和发行人协会主席的威尔·海斯执行,史称《海斯法典》。这一法典直到1966年才被废除,两年之后美国推出了电影分级制度。
1931年:《歌女红牡丹》上映
这是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影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摄制,其创作方法很原始:电影先按默片拍好,然后全体演员背熟台词,把对白录到蜡盘上,放映时,一边在银幕上放影片,一边用留声机放唱片,形成画面与声音的组合。
影片上映后,造成全国轰动,并波及南洋。但严格说来,它只能算是半有声片,因为只有对话的声音,而没有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有声片的出现对演员的挑战很大,如张织云、阮玲玉等明星都是广东人,普通话说得不好,要请专人教授,而胡蝶因为在北方呆过,所以就很快适应了。
1932年:威尼斯电影节成立
这一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政权为了推广符合法西斯理念的艺术,在威尼斯创办了电影节,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为了与其对抗,不久英法美三国又在法国海滨之城戛纳创建了戛纳国际电影节。
尽管早期电影节的成立初衷含有政治的味道,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它们对促进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愈加显著,而威尼斯电影节的主旨就是聚焦各国的电影实验者,鼓励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张艺谋曾凭借《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
少》两次获得最佳影片金狮奖,李安和贾樟柯也获过此奖。
1933年:怪兽片《金刚》上映
由梅里安·C·库珀执导的这部电影,融合动画、真人和模型为一体,开创了特技片的先河,在当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所有怪兽电影的祖师爷。影片上映时正值美国大萧条时期,它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释放生存焦虑的逃亡游戏。
同时,影片结尾处的人文主义关怀又超越了普通灾难片的概念,对此后的同类型创作有重大影响。尽管金刚这一形象在后来多次被翻拍,但是它最初的黑白影像对观众造成的震撼是无法取代的,美国电影学院将它列为上世纪最伟大的100部电影之一。
1934年:《渔光曲》和中国电影
这一年对中国电影来说收获颇丰,阮玲女主演的《神女》上映,是早期中国电影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由郑正秋导演、蝴蝶主演的《姊妹花》连映60天,创当时最高卖座纪录。但不久,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就更进一步,连映84天,打破了《姊妹花》的纪录。蔡楚生是郑正秋的学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该片刚上映时票房并不好,但是有一位富家少爷看了之后非常喜欢,于是便自己出资买了《新闻报》的两个版面登广告宣传,一下子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纷纷走进影院,而片中那首《渔光曲》也成为大街小巷传唱的流行歌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