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
书中提到,通常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从思维的层面来说,这种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存在,从情绪的层面来说,它以负面情绪的形式显现。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
这种在大脑内虚构建立的:虚妄、焦虑、不安、苦痛,是我一直为之挣扎但又像是相生相伴生长的。很多时候我分不清它们是我的羁绊还是我的营养。书中说:停止创造时间,关注当下。书中说:“我思故我在”是不对的。我觉得我看到了一种宁静的方法,但却有着距离。像是对着一个传说中的优秀教师,但还不能信服。
但我可以跟随的是观察大脑是如何为当下时刻贴上标签以及这个贴标签的过程。看它如何创造了痛苦和不幸。接纳,然后采取行动。
痛苦之身有两种存在模式:休眠和活跃。一般来说90%的时间它可能都处于休眠状态,但对于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他的痛苦之身可能会百分百地处于活跃状态。如此来说的话,我们似乎可以去理解那些在苦痛中无法自抑的人。
观察内心任何痛苦的迹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愤怒、烦躁、忧郁、伤害他人的欲望、生气、沮丧、想在个人关系中制造冲突的冲动等。一旦被痛苦所控制。你就会成为受害者或者迫害者。痛苦之身其实是小我投射出来的阴影。很多心灵导师说,所有的痛苦实际上都是一种幻觉。书上说这是真的,而问题是对你自己来说这是真的吗?
如何让痛苦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书中再次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意识:“临在”。做痛苦之深的见证人或观察者。无意识创造了痛苦之身,而意识将它变回原形。我们不用向痛苦之身宣战,这样做只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并创造更深的痛苦,观察它就够了。痛苦之身是由受困的生命能量构成的,这种能量是从自己总的生命能量中分离出来的。当你开始不再认同痛苦之身而成为观察者时,痛苦之身还会继续再挣扎一段时间,保持一定的动能,就像转动的轮子一样惯性地转动,但它不会持续很久,所以要保持临在状态,对痛苦保持关注,守卫自己的内在空间。我们要充分的保持注意力。
我有一种好像在看暗黑漫画的感觉,两种能量的争斗。
书中提到“无意识”在这里指对某个思想或情绪模式的认同,隐含的意思是观察者的完全缺席。持久而有意识的关系切断痛苦之身和思维之间的桥梁,会带来转化,将痛苦成为意识火焰的燃料,将痛苦转化成意识。书中再总结了一下这个过程:将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心的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它的感受变成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别在其中寻找你自己的身份认同;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仅要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就是你自己有意识的那种临在的力量。
这里再次提到了恐惧一词,因为它是我们情绪痛苦的一个基础部分。但也做了澄清:心理上的恐惧其实和任何具体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危险无关。恐惧的表现形式有多种:不安、 忧烦、焦虑、紧张、压力、畏缩、恐怖等。这种心理上的恐惧总是源于可能会发生的事件,而非当下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时指出:所有的恐惧都是源自“小我”对死亡毁灭的恐惧。对于小我来说,死亡无处不在。
而这里我觉得自己是有共鸣的,我能感觉到自己那种对于死亡和消亡的恐惧。这几年的死亡焦虑和无意义焦虑比较明显。但对于过去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计划似乎都是自己需要的。理想对我而言始终不可触及又无法放弃。所以对过去我好像想依靠精神分析的力量,对于将来我想依靠人本的力量,而对于现在,我曾寄托于认知行为但却又抵触它。
回到书本,书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观察你内在的任何一种防卫感——你在防卫什么呢?
任何被思维控制的人,就是与真正力量脱节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有恐惧相随。你遇到的或认识的每一个人几乎都生活在恐惧的状态下,只是恐惧的状态不同而已。我们在恐惧的两极之间徘徊,一端是焦虑和害怕,另一端是隐约的不安和威胁感。
与小我思维不可分离的情绪痛苦的另一种表现,是一种深深的缺乏感或不完整感。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这种感觉就是不安、无价值感或我自己不够好的感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间接地感觉到强烈的欲望和需求。
我被这几个词打动了,缺乏感或不完整感。我一度觉得我已经走过了自卑阶段,是一个非常接纳的自己。但我似乎还有一部分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这里与终身成长是一个矛盾。我的战斗不止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还是一种成长的力量。
最后是这章最后一句话:生命的秘密在于在你“死亡“”之前死亡——并发现原来根本没有死亡。(让我慢慢理解这句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