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紫阳:天外的村落

紫阳:天外的村落

作者: 赵华1022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20:27 被阅读0次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经常听到妈妈,姥姥和姥爷提起汉江边一个美丽的小县城-----紫阳,他们的家乡。姥爷常提及他年轻时广成镇溪边那颗百年松树,以及树边成群的鹭鸶;姥姥常常说起洞河镇的“猴子崖”和“古戏楼”;妈妈则时常想起她儿时在洞河里洗衣服,成群的小鱼啄她腿的场景……虽然我小时侯在紫阳呆过两年,但都是四岁以前的事了,除了能隐约记得在江里面划船和母鸡带小鸡的画面,其他都没有什么印象了。长辈们每每提及紫阳,他们的眼中总是透露出对家乡无限的眷念,让我感觉到紫阳似乎是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召唤。看了大型纪录片《走汉江》介绍的“紫阳美食”,“问道紫阳”,“任河采风”中介绍的这个被称之为“天外的村落”,到紫阳去看一看的愿望在我心中的就更强烈了。终于在今年暑假,我如愿随着爸爸,妈妈,姥姥,姥爷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紫阳。

            七月的一天,我们先坐火车从北京到安康,在安康姥爷姥姥家住了两天。当晚姥姥就让我们领略了正宗紫阳名菜“蒸盆子”的魅力。热气腾腾的大土陶盆被端到餐桌上时,醉人的香气立即布满了整个餐厅,清清的汤里飘着一个个黄灿灿的金鱼形的鸡蛋饺子,下面是鸡肉,猪蹄子,还配有莲藕,木耳,粉条,干洋芋果,用垂涎欲滴来形容恐怕一点都不过分。真是应了一句话“吃遍天下,还是回家!”。姥姥说为了这盆正宗的蒸盆子,姥爷头天专门到乡下去买散养柴鸡和猪蹄棒,杀鸡,烙猪蹄,姥爷忙了一整天,早上我们还在火车上,这道菜就上锅蒸上了。蒸盆子是紫阳饮食文化最有特色的代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批被收录到为安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姥姥说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随时想吃就可以做,我妈妈小的时候,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

            第三天一早我们一家人就驱车赶往紫阳。出了安康城,汽车沿着包茂高速在群山中穿梭前行,让人感觉到似乎是置身于流动的画廊般。经过一个半小时,车行大约70多公里穿过宋家梁隧道后就正式进入了紫阳县城了。高速公路就像一条彩带贴着江边绕城而过,从包茂高速下来,我们就到了有名的任河嘴。

             由于前两天山里下雨了,我们有幸能在这里看到鸳鸯戏水的奇特场面,清澈的汉水和浑黄的任河在这里交汇,交汇处形成了一条四五百米绿黄分明的分界线。下面的公路大桥正是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片头的取景地,凭栏眺望,远处紫阳铁路大桥上不时飞过一列列火车,几艘机动船在平静的江面上缓缓移动,船后八字形的涟漪渐渐扩散,南面上山星星点点点缀着几家农家小楼,江边的高速路上偶尔划过一辆汽车,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而柔和,完全没有北京的那种喧嚣和嘈杂。现在看我一岁多时一家人在汉江上划船的照片,心里真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姥爷指着南岸远方紫阳沟的方向说真人宫就在那边。姥爷自豪地告诉我那是为了纪念道教南宗紫阳派的鼻祖张伯端而专门修建的。“紫阳”是这位真人的字号,而紫阳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以道士名号命名的县城。而他的“道非常道是乃大道参天地,德其所德唯有上德贯古今”早已深入紫阳人的内心。望着这一片青山秀水,我在想-----是紫阳的秀丽山水之灵动成就了这位真人,还是真人的灵气感染了这片山水?

             我们在锦江大酒店住下后,就去找寻紫阳的小吃了。我们慕名来到城东门的这家做烧饼夹炸油糍的小店。紫阳人称之为“套装”的是将炸得金黄金黄的油糍夹在椒盐饼子里,然后浇上特制的辣椒大蒜醋汁,现炸现卖,非常诱人。咬上一口,外酥中间脆而豆腐丁瓤松软,这美味实在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再喝上一碗甜浆稀饭,那真是绝配。难怪在北京也尝到过妈妈老乡做的炸油糍,但他们都说没有紫阳的豆腐和甜浆稀饭不正宗。

             说起紫阳,不得不提一提紫阳茶。遗憾的是现在是盛夏,已经不能看到“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独春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样的如诗如画的初春场面。但既然来到紫阳,就应该了解紫阳茶的历史。我们家姥姥,姥爷,妈妈和她两个妹妹都喜欢喝紫阳茶,就连以前不喝茶的爸爸,现在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而且就爱喝紫阳茶,我也正在加入他们的行列即将成为紫阳茶的忠实粉丝。下午我们来到紫沁茶厂,老板是一对大约三四十岁的夫妇,知道我们的来意,他们热情的招呼我们一家在会客厅休息,老板娘为我们冲上一壶紫阳毛尖,绿叶在沸水透明玻璃壶中翻滚冲撞上下摇曳,一缕清香随即袅袅飘出。虽然我已经很熟悉这样的茶香,但在茶厂里品尝还是头一回。老板娘告诉我们这是地道的一级焕古毛尖,她还非常自豪的指着柜子里的奖杯告诉我们,他们厂选送的紫阳毛尖在去年紫阳第八届富硒茶文化节获得铜奖。为了收到上好的鲜叶,他们每年三月初就开始行动,天天到焕古滩亲自验收鲜叶,现在都是机器制做茶叶,手工制茶基本上没有了,要喝到最纯正的手工制茶恐怕得等到明年清明节前自己到焕古滩农民家收了。知道我是北京人,老板娘还特意和我讲解了紫阳茶的历史。早在明朝,随着佛教在紫阳的兴起,先后有30多座寺庙在紫阳境内建起,为了满足僧人打坐品茶的需要,僧人明就在寺庙建起茶园,而焕古滩则是著名的贡茶产地之一。《陕西通志·茶马志》雍正版记载“陕南唯紫阳茶有名”。陕西省档案馆在整理馆藏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时,发现了“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档案记载。他们聊起了紫阳茶和茶文化节,说朱军,毕福剑这些名人都到过紫阳。我计划着明年清明节在来一趟紫阳,一睹初春采茶的盛况。当然临走时爸爸没有忘记买两斤紫阳毛尖。

             晚饭我们来到的茶园的一户农家乐,席间有些菜是我在北京从未见过的,如盆盆鱼,蒸卤面,肉末炒包谷针,皮豇豆炒肉,菜豆腐……可惜他这里没有《走汉江》之《紫阳美食》中介绍的麦子馍馍,但老板准备了另一种浆巴馍,用新鲜的玉米粒儿水磨成浆,再用甜酒发酵后用当天采的新鲜桐子叶包成三角形上锅蒸熟后食用,打开桐子叶,整个浆巴馍呈现亮亮的紫色,里面却是淡淡的黄色,吃起来松松软软,有一丝丝甜味。在这些丰盛的食物面前我没有了丝毫的抵抗力,晚饭自然是吃了个肚胀腰圆。照这样吃下去还不得成个大胖子?奇怪的是紫阳的姑娘小伙,一个个苗条英俊,很少见大胖子,是不是这里的水土有灵气,让紫阳人充分享受了人间美食又没有健康的困扰呢?

             第四天,按照计划我们要去洞河,这是妈妈的一个心愿,要去看看她外公,外婆,我的太爷爷,太婆婆长眠的地方。我们早早起床,从宾馆出发,沿着石阶往江边的码头走去。路上姥姥又说起我儿时的淘气趣事,姥姥,姥爷经常带我到江边玩耍,每次玩累了,回紫阳中学的家我就开始耍赖,六七百米的石阶一步都不肯走,还只让姥姥一个人背。看着姥姥,姥爷慈祥的笑容,我心理暗想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走了十几分钟,我们就到了江边的码头,运气又不错正好赶上一班船要走。船随着机器轰鸣声缓缓驶离码头,平静的江面荡起一波一波的水浪,拍打着岸边。在船上,妈妈有些遗憾地告诉我,由于修安康水电站,她儿童时期玩耍的地方都被水淹了,但说起洞河小学,古街上的吊脚楼,青石板,还有街头的那颗老皂角树,她的脸上流露出对那个记忆中的“江南水乡”无限的陶醉。船沿江顺流而下,两岸的山峦叠翠真是美不胜收,微风裹着潮潮湿气扑面而来,仿佛让我闻到了江水的气息,忍不住想深深地呼吸。半个小时船就到了洞河码头。我们一行下船后在镇上一个亲戚家坐了坐,就起身去了三台镇的“会观梁”上。上山的小路在藏在茂密的松树林里,姥姥说这是八十年代国家飞播造林时撒下的松树种子,如今二十年过去,这片山梁已经变成的郁郁葱葱的松涛林海了。我们一路上聊起太婆婆,虽然没有人为她著书立传,但在她我们一家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不朽的传奇。她当过童养媳,是当年的采茶能手,她勤劳善良,靠养猪磨豆腐让自己的两个女儿接受现代教育,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她豁达善良,虽然家里也很贫穷,但只要家里有一丁点好吃的总是不忘记与左邻右舍分享;她是那一辈人里,唯一一位来过北京,逛过颐和园故宫,和重孙们一起看过升国旗的老人……说起她的故事姥姥和妈妈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会观梁”山顶,太爷爷,太婆婆的墓就在这里。这个小山丘,三面环山,一面是清澈的汉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两位老人躺在丛山峻岭中,静静的听着百鸟歌唱,默默地看着绵延的青山和弯弯的汉江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保佑着儿孙们的健康快乐。

             从洞河回来,已是黄昏时分,我们收拾好行装驱车离开,结束了这次紫阳之行。在包茂高速上看到对面山上灯火阑珊的紫阳城,我知道我还会再来到这里的,因为这个《天外的村落》有一种神秘的引力。

    参考文献

    《天外的村落》张斌中国文联出版社

    《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紫阳》曾晓勤《新西部》 2011年10期

    《走汉江》安康电视台大型纪录片

    《紫阳县志》紫阳县档案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紫阳:天外的村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z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