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执著心很重,比如“我执”。有时,太在意自己,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了;也会一次次认假成真,把好多东西或事情分出“我的”,“你的”,“他的”等。
其实,在一次次的烦恼或痛苦之中,也问自己,为何我执之心那么重?为何总是认假成真,看不破虚幻?为何放不下诸多的执著?
也很想打破无明的黑暗,破除顽固的执著,远离愚昧,奈何智慧和力量还是十分有限。
做功课吧!静心下来,洗心静思。
到底有没有“我”呢?没有。
没有我,故当再也不要那么执著于我了,再也不要那么刷存在感了……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日月两盏灯,天地一台戏。”“人生如梦”“如梦之梦”。
叹,还是窥不破!
一切都那么地真实。但必竟是虚幻的。
附:
印度拍过一部叫《佛陀》的电视剧,里面有一个细节特别好:给孤独长者临死时很想见释伽牟尼,因为他非常害怕死亡,希望释伽牟尼给他最后的开示。于是释伽牟尼就去了,还在他的病榻前说了一段很好的话,这段话,我认为是整部电视剧里最有智慧的开示。他说:眼睛看到的是“我”吗?不是,因为它总在变化。身体感受到的是“我”吗?不是,它也总在变化。念头是“我”吗?同样不是,因为它同样在变化。行为是“我”吗?不是,行为也在变化。那么构成肉身的固体是“我”吗?不是,它终究会变化。构成肉身的液体是“我”吗?也不是,它也终究会变化。肉体存在时的温度是“我”吗?同样不是,它也在变化。我们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就是“我”,其实这些感知并不是“我”,地水火风也不是“我”,世界上并没有“我”。既然没有“我”,哪来的死亡啊?佛陀这么一说,给孤独长者立刻就不痛苦了,露出了一个放下的微笑,然后就安然地死去了,这个情节非常好,它讲出了佛家的生死观。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以为的“我”,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我”—肉不是“我”,蛋白质不是“我”,脂肪不是“我”,微量元素也不是“我”,细胞同样不是“我”,找来找去都找不到一个“我”,说明“我”并不存在。既然没有“我”,哪里会有“我”的得失,“我”的荣辱,“我”的生死呢?所以,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值得执著和维护的“我”,所谓的“我”只是一个假象,随时都可能会消失,留在人间的,不过是一点点骨头而已。你一化验,就会发现每个人的骨头都差不多,成份都一样,至多有些人因为生前吃的药多,骨头黑一些,生前不吃药的人骨头就会白一些,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区别。它们怎么可能是“我”呢?而且,它们能留多长时间?不知道。就算能天长地久地留着,又能怎么样?跟自己有关的,只是当下自己如何活着,如何选择,做什么事,其他的都跟自己没有关系。
【选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第三辑》,pp438-440,雪漠 著】
一个女人,最美的衣服是质朴,最闪光的品格是真诚,最令人厌恶的是自作聪明。 —《光明大手印:参透生死》
所谓放下,不是不去做事,而是在做事的同时不执著于所做的事,也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享受做事本身带来的快乐和明白,但不可把做的事当作一种负担。 —《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不能在事上放下,就不是真的放下。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有人问我,如何得到解脱?我告诉他,放下就解脱了。当下放下,当下解脱,所以放下就是解脱。 —《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