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人性本恶,人心向善
谈及罗生门时,许多人最早想到的还是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所拍摄的影片,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罗生门”开始逐渐为人所知,并衍生成“各说各话,真相不明”的含义。
实际上,电影《罗生门》中讲述的故事并不是真正的“罗生门”,而只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集《罗生门》中收录的一篇小说《密林里》(又叫《竹林中》),今天想谈一谈的则是真正的“罗生门”的故事。
“罗生门”在日文汉字中写做罗城门,顾名思义,就是罗城的城门。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许多无名死尸被抛弃在墙头,待年久失修后更显得颓败不堪、阴森荒凉,故而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阴森可怖、鬼魅聚居的印象。 因此罗生门又有通向地狱之门的象征。
《罗生门》的故事并非芥川龙之介的原创,而是收录于《今昔物语》中的卷二十九——本朝恶行中的故事改编而成。相比于原文中单纯的对故事进行描述,芥川龙之介以其一贯细腻深入的心理描写手法对故事进行详解,对恶与正义进行了讽刺性的批判。
罗生门旧照京都城内战火纷飞,饥荒不断,饿殍遍地,被主人辞退的仆人坐在罗生门下走投无路,禁不住有了做强盗的念头。
当他踏上身后的门楼时,却在遍地的尸首间发现了一名正在拔其中一具女尸头发的衣衫褴褛的老妇人。瞬时间,内心的正义感与对恶行的厌恶感甚至让他忘记了本来想要抢劫的想法。
仆人拿着刀逼问老妇人在做什么,老人瑟瑟发抖的解释道她拔头发是为了拿去做假发来卖,再说这些死人各个罪有应得,例如这具女尸,生前便干着将蛇段晒干假装成鱼干拿去军营卖的勾当。
老妇人认为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不得已所为,就算是被拔头发的女尸活着的时候也会理解的。
仆人听了这样的解释,恍然想起了自己的本意,竟然反而拥有了莫名的“勇气”,他毫不犹豫的剥掉老妇人的衣服,又将老妇人踹倒在地,带着衣服消失在夜色中。
人性的复杂与浑浊就在仆人的一念之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生存更重要还是善良更重要?
为了活下来不择手段是对的吗?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写于1950年,在二十年后曾出现过一部有类似之处的漫画《阿修罗》,同样讲述的是人间惨像,甚至以人肉为食,母欲啖子的惨状。 人们常说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人生而有罪,因为人一旦有了“自我”的概念,就会出现自私的想法。
恶念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
《阿修罗》剧照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用通俗的话来说: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糟糕又可悲。
芥川龙之介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冷漠的将人之本性诉诸笔端。
或许可悲的不是人性本恶,而是你明明知道这是恶,更知道在同样的环境下,你也会成为同样的恶。你为此感到卑微而狭隘,既害怕自己变为恶的化身,又对他人的恶行感到厌恶,一如文中的仆人。
但是如果是你,你会做出和仆人一样的选择吗?
不管内心的想法如何,我们总是会回答——不会。 因为有些“原则”,是高于生命的。
人类史上出现过太多的灾难,不管是火灾洪水地震,还是战争饥荒瘟疫,既然如今的我们仍然好好的存在生活,也就证明人有善的一面。
正如太宰治所说:“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
正因为人是人,所以即使痛苦,也会因微小的欢喜而去与苦难抗争,仍会在黑暗中朝着光明处砥砺前行。 或许人性本恶,可人心向善。
《罗生门》的残酷与黑暗,既让人看透恶的始终存在,又叫人反思现实中善的可贵。
如此,也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