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储藏柜,竟然找出了去年姐姐送的一包绿茶,还没有拆封,当时可是上好的明前茶,因为舍不得喝,一直放到现在。转眼一年过去了,新茶已不是新茶,现在享用也不是当年的味道,不禁有些可惜。
回想生活中的很多往事,发现家里总有同样的剧情上演。最多的是食物,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舍不得吃,于是放起来,后来忘记了吃,时间久了导致变质最后扔掉。
是什么的原因让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为什么不能及时享用?为什么总是不能让食物本身发挥其自身价值而是要“藏在深柜人未识”?
当我去找原因的时候,我发现了自己的“不配得感”。
什么是“不配得感”呢?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看到漂亮的珠宝,你的第一个反应是摸着瘪瘪的口袋落荒而逃;看到一栋漂亮的大房子,位置、装修、面积都让你心动不已,但你望而却步,甚至没有勇气去看一眼;看到一家装修精美的高档餐厅,口碑一流,但是你连走进去的勇气都没有;看到一个喜欢的光鲜亮丽的帅哥或者美女,心底泛起苦涩的心酸,“我配不上她,她不是我能高攀的起的”,凡此种种,不一一列举。
细究起来,这些都是“不配得感”惹的祸。我们会安慰自己说,我没有钱。但归根到底这其实和金钱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追根到底,是内心“不配得感”在作祟。没有钱=舍不得=你不配享用这么好的东西=不配享用任何美好的东西=自卑=自我贬低=低自我价值,反正就是一句话,你没有资格,你不配!
当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的时候,就是这个问题开始解决的时候。
所有的商品都是为人服务的,能为别人服务,为什么你不配享有?每个人生下来一样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资格拥有他想要的任何东西,为什么你会认为自己不配或者没有资格靠近?是什么让你对心仪的东西止步不前,内心充满“不配得感呢?
“不配得感”源自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从小被教育说:“挣钱不容易,不能浪费,或者咱家没钱,那个东西不是咱们能用的”。父母的本意可能只是想培养孩子勤俭的习惯,不能浪费,但是这种匮乏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太多,就会给孩子从小埋下“不配得感”的种子。
因为“不配得感”,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生出很多畸形的习惯,比如因为小时候条件差,经常吃不饱饭,有的人就会生出很多畸形的习惯,还记得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贪污2亿人民币的那个贪官吗?贪了那么多,但是都藏在家中不敢花,这就是从小穷怕了,“不配得感”带来的病态的占有欲。
“不配得感”让人产生沮丧和挫败感,经常怀疑人生。这种感觉让人自我设限,限制我们更多发展的可能,会让我们对机遇产生怀疑和否定,不敢尝试;会把幸福从我们身边推开,因为对自己喜欢和想要的东西产生恐惧,精神的匮乏让人们难以幸福。
“不配得感”是一种匮乏,需要清理一下的。否则,即使你很有能力,也难以继续向前。
怎么做呢?
对自己好一点儿吧,“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告诉自己:你值得拥有你能力范围内的任何一件美好的东西!提升自我价值,从内心觉得自己是珍贵的,从陪伴自己的“内在小孩”长大开始。做些自己在小时候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培养勇气;满足小时候未被达成的小愿望,培养丰盛;说出小时候不敢说的想法,培养自信,等等。
不配得感是习得的,那么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去学习这些不好的东西,而是学习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取代之。这种学习的过程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活到老学到老,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接下来邀请大家一起来做练习:
找20各伙伴,看着TA的眼睛,不眨眼的大声和TA说以下几句话:
我有能力(成功/幸福)
我有资格(成功/幸福)
我爸爸允许我(成功/幸福)
我妈妈允许我(成功/幸福)
括号中可以是成功,也可以是幸福,也可以是财富、健康、地位等等,是一切你自己心里想要的东西。
这个练习就是在没有意识活动的基础上,让我们与潜意识深层次的对话。当你眼睛不眨的时候,就没有启动意识模式。而潜意识从来不会欺骗我们,如果这句话是符合潜意识的内心的,你就可以顺口而出。你一直说,一直说,这样一来,让潜意识里有了对拥有的好东西,觉得自己是配得到的一种价值认同或者说价值判断。
作一个决定,决定清理它,放下它,让它离开,让自己自由。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相信自己,每一个选择,都是当下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相信自己,每一个得到,自己都有100%的配得感。
接纳自己,爱自己,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