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秦起魏落(一)

秦起魏落(一)

作者: 拓月 | 来源:发表于2017-03-25 02:13 被阅读0次

    文集总序: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在这年终于完成扫六合壮举,这场历时十年、摧枯拉朽的壮举其实并不是秦王政一个人的功劳,在后人贾谊的《过秦论》里有一句很精辟的话来概括这一壮举——奋六世之余烈,即秦王政是站在了在他之前六位国君的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在十年内灭了六国,结束战国,迎来大一统。


    本篇引言:

    秦魏是战国时期很重要的两个国家,作为邻国,两家的纷争恩怨剪不断理还乱。作为秦始皇扫六合过程中第三个被灭的国家、也是三晋中最后倒下的一家,魏国在战国中后期的表现是很值得注意的。


    以公元前221年为基准,往前推150年,来看一下当时秦魏两国是什么状况。

    公元前371年,当时的秦国是秦献公在位,说起献公,大家可能是没有映像的,因为献公时期的秦国特别穷特别弱,当时的秦国还是缩在大堡子山那边的弱秦,和犬戎混居抢地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是秦献公前本身就底子不好的秦国经历了夺位的内乱。秦献公在年轻的时候,被自己的叔祖,被迫逃到魏国避乱,在魏国的二三十年里,魏国恰好是文侯武侯在位的时期,这两位魏王都是出了名的厉害,此时的魏国几乎可以说能横着走。在公元前384年,在魏国流亡很久的献公嬴师隰终于等到了可以回国的机会——幼小的秦出子即位,然被其母把持朝政,唯亲是用,举国动荡。魏武侯也深知嬴师隰的能力,故而想助已经年过四十的他归国夺位。但是嬴师隰害怕自此受到魏国掣肘,因此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在寻求更加妥当的方法。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嬴师隰还是在魏武侯的帮助下归国杀秦出子母子,成功登上王位。

    当时的魏国人才辈出,加上国君慧眼识才,实力不容小觑。在嬴师隰回国夺位前,即公元前389年,秦魏有过一场非常有名的大战,那时,秦惠公派了50万秦军,而对阵的魏国只有五万没有过战功的士兵,战车也只用了五百辆,加上三千骑兵,最后竟然以少胜多,大败秦军。这看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的,因为印象中的秦军一直被称为虎狼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少胜多的例子不少,势均力敌的时候大败敌军更是不胜枚举,像这样十倍于敌人却输成这样是几乎不可能的。其实,在战国中期,秦军因为国家积贫积弱,实际的战斗力是很弱的,虽然秦人一向彪悍,和犬戎互撕多年,但是因为缺乏良将、缺乏合理的奖罚制度,最后,秦人的勇武并没有被合理的激发运用。当时的魏国任用李悝吴起变法,尤其是吴起创立了魏武卒制度后,魏军实力大增,那时听到魏武卒的恐惧不亚于战国末期听到秦军的恐惧。

    这样看来,如果魏国变法一直持续下去,估计就没秦国什么事了,保不齐在战国中期就要盒饭了。但是历史和魏国开了个玩笑,战国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在改革到一半的时候,因魏相的陷害,被迫逃离魏国,去楚国谋求发展。当时的楚国是楚悼王的晚期,这位明君极其欣赏吴起的才华,仅一年就提升他为令尹(丞相),在新的舞台上,吴起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是楚悼王不久后就一命呜呼,而吴起的改革触碰到了不少旧贵族的利益,自是被相当多的楚贵族嫉恨,最后出殡时,吴起被乱箭射死在楚王尸体边,此后还被车裂。(题外话,在吴起后出现的变法狂魔商鞅和他也很类似,变法时声名显赫,位及大良造,但是因为触及旧贵族利益,原来的大老板一死,马上完蛋,而且最后都是车裂,死法都一样。所以→_→珍爱生命,远离变(zuo)法(si))

    说完花样作死的魏国,来看一下献公治理下的秦国。献公虽然登上王位的时候已经有40岁了,但是他非常长寿,还是在秦公位置上待了二十多年。献公为了改变弱秦的面貌,也做了不少变革,虽然不及他儿子的效果突出,但是还是将刚刚经历国君变更、政局动荡的秦国稳定下来了。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已经年过六十的献公亲率大军在少梁和魏军大战,当时虽然距离吴起离世已经多年,但是他所创的魏武卒还是骁勇的,加上率军的主帅是魏国大将公叔痤,这仗秦军打得很辛苦。在《大秦帝国之裂变》开头,就有对这场战争的描述,非常精彩,对阵双方,一面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魏武卒,一面是衣衫褴褛、部分士兵只有农具的秦军,战鼓雷动,一红一黑交织在一起,血肉之躯和金属武器碰撞着,在双方士兵眼里,尤其是秦军眼里,没有死亡的恐惧,只有对退缩的鄙夷,甚至在最后清理战场的时候,当时还是公叔痤门客的商鞅发现秦军都是背对故乡,向东而死(这点可能是由一些秦国早期墓葬都是向东而葬来做出的合理演绎,因为秦国从春秋时期,就一直在不停尝试东进)。这点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甚至于在史书中,对于这场战争都记录很少,只是知道献公回去后不久就亡故,由孝公继位。在电视剧里,编剧给了一个很合乎情理的猜测,就是战争中,献公不幸身中毒箭,在回去之后不久就病发身亡。

    嬴虔和嬴师隰

    在此次战役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秦军虽然伤亡惨重,但是最后生擒了魏军主帅公叔痤。在电视剧里,是当时还是仲公子的孝公嬴渠梁率几千轻骑——即没有甲胄护体的、最精锐的敢死队,出奇制胜,冲入魏军中间,用绳索将公叔痤套住生擒。这点也是史书中未曾说明的,不过这种演绎是很精彩的,也给后来献公选择渠梁继位埋下伏笔,毕竟相较于庶出的长公子嬴虔勇猛异常,仲公子除了胆识,在策略眼光上都要更胜一筹,如此看来,公子虔更像一员大将,而公子渠梁则更加适合于作为一个国家的掌舵者。

    嬴家父子三人

    少梁之战后,献公还是犹豫的,他并没有马上定下继位者,而是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不过最后,好在他在弥留之际的时候,用尽最后的力气交代了继位之事,秦献公和秦孝公之间的交接才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朝堂上,以甘龙为首的老臣依然在暗地阻挠,但是表面上还是恭敬的。相较于9年前邻国魏国的新老国君交替,秦国的交接要平稳太多。9年前的魏国,魏武侯去世,膝下几个公子争位,一片混乱,最后甚至于引得韩赵等进攻魏国,好在一年后,几个公子分出了胜负,新王登基,即后来的魏惠王。而此时的魏国已经经历了几次大败,有说法是魏惠王五年(公元前365年)到九年(公元前361年)从安邑迁都大梁,以退为进,避开秦韩赵的攻势(当时的安邑在魏于秦韩赵三国交接处,容易受到三国夹击),从而可以继续文侯和武侯的霸业。这点相较于另外一种说魏国迁都发生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要合理点,因为在公元前353年发生的著名战役围魏救赵中,齐军围的就是大梁。

    献公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咨询他人意见(当时秦国真心巨穷)

    其实这场在公元前362年的少梁之战,秦为惨胜,战役中,秦人勇猛,但是各方面装备都显然不如魏军。因而,此战过后,刚即位的孝公从父亲的手里接过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处在崩溃边缘的秦国,这个二十出头的青年君王有着老秦人固有的血性,也有对于时局足够清醒深刻的认识,故而他意欲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于是便有了后来的求贤令和商鞅入秦一事。

    反观魏国,少梁之战后,公叔痤最终还是被放回来了,但是年事已高的他没多久就寿终正寝了,过世前,魏惠王来看望他,他极力推荐门客商鞅,但是魏王没怎么理睬,在魏王临走的时候,公叔痤甚至于向魏王进言,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了商鞅,千万不能让商鞅离魏。但是,既然魏王压根看不上这个年轻的门客商鞅,又怎么会杀掉他呢?事后,商鞅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仕途无望,又恰好听闻了孝公的求贤令,故而只身入秦。

    也许若干年后,魏惠王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公叔痤临死时的谏言意义有多么重大了,但是无论怎样后悔,也是无济于事的。不过,魏国国君似乎一直不知道吃一堑要长一智,在魏惠王晚期的时候,恰好是秦惠文王在位,当时的秦相也是魏人——张仪。甚至于在公叔痤谢世一个世纪后,魏王和魏相还是没有长这一智,让昭襄王又多了一个得力的魏人丞相——范睢。也恰恰是秦国这连续的祖孙三代君王,让秦国迅速崛起,得以傲视群雄,从献公时期夹着尾巴做人,到昭襄王后期敢于以一敌六,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那几位魏国来的丞相的深谋远虑,尽心辅佐。所以,有人戏称魏国是秦国丞相培训基地一点不假,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揶揄,恰恰很精准地指出了魏国后期迅速衰败,到了昭襄王后期,魏国一直是被秦国按着打的最主要原因。

    孝公×商鞅,青山松柏cp 惠文王×张仪,珠联璧合cp 孤独的无cp者魏惠王→_→ 卖萌的大胃王 英雄垂暮,无线伤感的大胃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起魏落(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bq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