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了什么而教学?
原创文章,文责自负。
说实话,学期中间遇到这样的远程培训,我是高兴不起来的,年近花甲之际,带高三两个班的课,做不完的试题,改不完的试卷和作业,参加不完的各种无意义的会议。每次听到老同学退在二线守在图书室阅览室的消息都心生羡慕,但是,我还要面对越来越难的高考试题!
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期待的是精彩和有趣,现在我们每天给学生讲的是怎么做题。走出去学习和请进来的专家也都在讲怎么做题,怎么得分。什么时候语文课变得这样索然无味?
虽然本次培训的上课老师一个个都很精彩,但是,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家长要的是分数!分数!分数!
现在每次考试之后,学生分数不再张榜公布,但是,各任课教师的平均分等各种率都是在会议上进行公开点评的,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培训和我们的实际教学其实是两张皮!课程专家培训教师如何生动有趣地教学,而考试命题专家却费尽心机为难考生!
自己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虽然没有成为名师,但也曾经被评为省级骨干,可是现在每当看到高考试题都有些头皮发麻,有时候一着急都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常想,我们为什么要把高考题弄得这么难?今年早些时候,我把一道高考题发在一个写作群里问大家如何做,一个四百多人的群里居然没人吭声,是这些作家们不会做,不愿做,还是不屑做?下面就是2023年新高考1卷的三道试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三个题目中,除了第22题稍微简单一些,前两个都不容易下手,官方答案附在文后。
和其他科目的教师闲谈时,他们也说试题越来越难了。有一次监考翻看了政史地三科的试题,发现我基本不会,当年高考的时候,这几科考得还不错,工作以后,因为学校缺少相关教师,我也偶然客串过几回政史地的老师,现在居然看不懂题目!是社会进步太快还是我自己严重落伍,或者是我们的学生越来越聪明了?可是看我们的学生成绩,700+人考试,及格的也就20+
面对越来越难的试题,学生们喜欢学习吗?如果我们跳一跳可以摘到树上的苹果我们肯定会努力地跳一跳,可是如果苹果树很高,你还会跳吗?面对难题,有的学生就选择不跳,于是我们要求无论怎样,都要写满试卷,说不定阅卷老师给你一点辛苦分,我们居然在暗中鼓励学生碰瓷!
但愿我们的教学不要那么焦虑,但愿我们的学生不要抑郁,但愿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教书!
另外,有两个数据我这里想提一下:202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1158万;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若干年之后,即便所有孩子都进入大学,大学都不能完成招生任务,所以,将来被淘汰的是那些不怎么样的大学而不是某些不愿意做题的中学生,让孩子健康成长吧,一个健康的身体远比一个做题的机器有活力!
附
20.(3分)
①“处”表示地方,重叠后,“处处”每一个(所有/全部/都/许多/很多)地方; ②“微”表示轻微(小,少),重叠后“微微”更轻微,更小,更少,稍微,一点点;
③“早”表示时间比较靠前,重叠后表示时间非常早(靠前/提前/更前)。
21.(4分)
第①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短句,对三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②逗号标示的停顿,使三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前行的艰难(艰辛/艰苦)。
第②处:①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强调闭住口和打嗝间隔时间长,打嗝不顺畅;②让“透不出气”的感觉更强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