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上学期的探索单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关,算是对上学期所学的二十四节气的一个总结。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独到之处,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它表示了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刻划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规律。地球绕太阳旋转视运动一周为360度,分成24等份(最开始的时候是分成12等份),每份15度(大约半月时间)就有一个节气。一年四季共有24节气,依次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681/60a5be6b9a377154.png)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对于古代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无疑是文化瑰宝。二十四节气既可以视作传统文化来讲解,也可以融合科学学科进行探索。对于海外华文教学的华文老师,科学探索更适合用对高年级的学生展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Mind map 扩大延伸。我只能给出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先用概念图将二十四节气分成春、夏、秋、冬四部分,如果不分春夏秋冬四部分也可以直接用脑图展开。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681/070e1af5059b29bd.png)
下面用脑图以春举例展开探索框架:
![](https://img.haomeiwen.com/i5704681/18b50740b53a5fc1.png)
不得不说,脑图真的非常好用!如果你想解释一个课题而又讲解不清楚,那就用脑图勾勒出来框架,再延伸每一个分支,你会发现原来要讲的内容这么清晰明了,而自己也思路清晰。
我在这里只例举了春季的节气,主要从时间、民俗、农事这三个方面展开,这样展开后,我发现还可以根据自己这学期的探索单元或者探索主题结合起来。例如:在清明的时候,可以导入古诗《清明》,引导学生描绘出整首古诗的画面。也可以在相应的节气带领学生制作青团、枣糕、春卷等。总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一切你想结合的主题、探索内容、文学作品、手工、美食活动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