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
长春市教育局原局长周开廷在他的回忆录《岁月留痕随思录》一书里用了较长的篇幅夸他这位得力的部下宋正友的担当精神。有这样的记载:1970年春天,宋正友等两名同志一起被市委派到长春市第11中学去蹲点,总结他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经验。学期末,按惯例这个学校开始评“三好”学生。有个叫绪才的学生,他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思想要求进步,经常为学校和班级做好事,不怕脏、累。搞卫生、参加劳动样样都干在前头。哪位同学家里有困难也能主动前去帮助。他在街道帮助邻里做好事,居民委员会曾多次写表扬信给学校,为学校争了不少光。但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门门不及格,让他补考还是不及格。最后连他自已也失掉了信心,再也不想参加补考了。绪才能不能评为“三好”学生?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通过多次讨论还是不能统一,两种意见坚持不下,党、政两个一把手各持一端。一边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其基础差,慢慢会好起来的,不能用“智育”压“德育”,应该评为“三好学生”;另一边认为,学习是学生的本份,做好事应该表扬,但完不成学习任务还要评三好、树标兵,不利于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不应该评为“三好”学生。校长刘子忠没有办法了,他让在学校蹲点的宋正友表态。周局长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是不会选边站、明确表态的。但宋正友能不顾个人得失、为了学校坚持评三好学生的正确方向,以鲜明的态度支持刘校长的意见,并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对三好学生的评比条件作进一步的解读,最终把大家的认识基本上统一了,足见宋正友的担当精神。
宋校长校长的担当精神到底如何?
笔者带着问题研读宋校长的著作、自传和文稿,采访当年的一些老同志,发现他真的是一位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先后被调动四次工作。都是在原岗位上作出成绩、正想再大干一场的时候,组织上突然调他到新的、工作难度更大的单位去开拓局面。这不是一两次,而是三四。每次他都不讲价钱,临危受命、服从调动。到新的单位又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作出成绩。笔者在阅读中很受教育,摘记了下面这样一些事件;
1.1978年长春市实验中学(当时还叫长春市67中)因调整工资引发了干群矛盾,党员联合向市教育局告状,学校一把手自感工作困难主动找局长请求调转工作。此时正值市里要把该校恢复为重点校,教育局选派宋正友科长去任市实验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宋正友此前在这所学校作过蹲点调研,知道这里的矛盾很多,开展好工作不容易,。但他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勇敢的担当起来。当时长春市67中还是二部制上课。他到任抓的第一件事是改二部制为一部制,前后只了14天。这一大刀阔斧的成功举措,为宋正友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信任”的基石。而大多数学校二部制的问题,则是在1979年才开始解决。解决了二部制问题,他又很抓建章建制、恢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了的正常教学秩序,破除论资排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学校各项工作不断登上新台阶的质量明显提高。更让广大教师扬眉吐气的是1981年高考学校名列全省第一。实现了学校各项工作“力争第一,确保前三”的奋斗目标。毕业生的成才喜讯接连不断,令他十分欣慰。前几年这届毕业生中的郝希范当选中国航天工程院院士。最近又传来喜讯:2021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的院士马於光是长春市实验中学1981届的高中毕业生。
2.1985年,正当宋正友在市实验中学干得起劲的时候,组织上又调他去其他学校工作。那时省里把刚恢复的吉林省函授学院放到省教育学院,实行两所学校一套管理机构,合署办公。又赶上省教育学院的党、政一把手都面临退休,学院开展工作困境很多。就在这档口,省里让宋正友到省教育学院任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宋正友没讲二话担当了起来。到任后,根据培训工作需要,很快办起外语、干训两个系,并开始招生,补上了在职教师培训专业不齐的短板。还办起学报、建起全省普教系统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大家公认学院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3.1990年,广播电视大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补偿教育已经接近尾声,生源出现困难,这是全国共性的问题。但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还遇到了自己的困难。领导班子换届又严重缺员,对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来说是雪上加霜:当时,校长、教务长离休;党委书记因故改任调研员;管教学的副校长也因故调离、管后勤的副校长还借在省招生办主持工作,学校原来的领导干部只剩下一位党委副书记。新任命的校长是教委副主任兼职的,并不在电大坐班。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调宋正友来电大协助兼职校长主持日常工作,真可谓是临危受命。宋正友没讲价钱,又一次接受了调动。上任后,他通过创办社会急需专业、开展社会教育等改革措施,积极为全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很快克服了生源危机,使吉林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又走上快车道。1994年他被提升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还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聘为咨询委员会委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