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考:读中文系的人

思考:读中文系的人

作者: 青绿人间 | 来源:发表于2023-10-05 23:24 被阅读0次

    这个概念最初出现,是看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的林文月先生篇,很长时间,对于中文系是很复杂的情绪,有肆意青春的记忆,也有理想幻灭的悲伤,但因为不在中国最有名的中文名校团,想必这种自卑是很多中文人都有的,都用学文的称呼自己,”读中文系的人“,这样的称呼,那应该是那些名校的天之骄子骄女们吧,工作多年后,终于觉得曾经读中文系是一种自豪。

    林文月先生简直就是中文系才女的典范,理想中文人,家学渊源、经历多元、典型爱情、国际视野、契机学文又得遇名师,少显才学、校园佳人……读书时期,有段日子对自己的平庸不甘心,于是在图书馆看各色中文人是如何成长的,看西南联大时期的汪曾祺,看在南京特殊学校时期的毕飞宇,看在台大风起云涌的白先勇……然后怅然若失,难怪我才华平平,没有独特的经历,家世也是普通得连族谱都不可寻,学文也是中庸之选,而无传奇色彩,以后能不能出国留学也是悬念,无比沮丧,本来对学校的不满,上升到埋汰,处处毛刺感。这个时候,我开始接触到台湾文学,很偶然,我们的课程体系没有港台文学,是因为什么接触,都不记得,那个时候很着迷一些冷的东西,不喜欢热,我认为,太热的东西容易带偏我的认知,很喜欢冷眼旁观,一直很欣赏薛宝钗的冷,怎么都不喜欢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那么清醒的女子怎么会看上贾宝玉,她和贾家的联姻当是挽救颓势,而非爱情,极讨厌金玉良缘说。

    同期,没有人跟我阅读一致,享受一种隐秘的快乐。甚至后来毕业论文选择黄碧云阅读时,我的查重率低的让教授焦虑,让我多引用一些。台大中文也在这个时期进入我的视野,一开始没有脉络,很跳跃,台静农、白先勇、林文月、欧丽娟……一下子被吸引了,西南联大总是带着战火的悲恸,颠沛流离、尸横遍野的惨烈,读起来实在是痛;香港文学的鬼魅感适合深夜享受;台湾的沉静实在是很适合当时内心苦闷的自己,豁然开朗,印象中她(他)们太通透,人活着可以通透,可以有种古典的沉静,让浮躁的我心慢慢沉下去。然后发掘开来,又很会生活,很尊重古典文学,我有一种感觉,也许中国文化传承,台湾做的比大陆好,创新也是。但因为政治立场,这些话很难开口,又在逐渐封锁的语境下,我一个人独享着自己的快乐,突然有一天,我有一个疑问,都说统一,那为什么港台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很少涉及,如果说我们是同一个文化圈,那些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在绝大多大学中文系却避之不谈,还有另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学?

    回过来我开始阅读大陆当代文学,为什么很多中文人不爱读当代文学作品呢,这很可能涉及一个”经典“的文学观,也有很多知名大陆教授提及,49年以后的作品可不读。这个观点和中文系难出作家的观点总是反复出现在我们的读书生涯中,因为院长又是研究楚辞的,古代文学更是硬气,现当代文学应当是鄙视链末端。我一向厌恶说教,越是被规训,越是叛逆,哪怕只是内心隐隐作祟。 但确实当代文学作品很难读,没有标准可参考,各家之言仅仅还是一家之言,甚至称不上大家,于是就像盲盒,很奇怪的趣味选择,还是喜欢港台文学,甚至辨识不清究竟吸引我的地方在哪里,只觉得大陆的作品太嘈杂,太不静,就算有些作品读进去了,还是觉得太吵,那种长河小说是我不喜的,读起来总是千篇一律;先锋小说又无疾而终,很新颖的写法却不了了之;一些作家总是不保持神秘感,一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又太傲慢,一下子很祛魅。总之,确实不如上世纪的作品酣畅,骂人都不会,只会满纸生殖器官,比如陕派作家。

    我最不舒服的是,感觉我们在书写时丢失或隐蔽历史,一边学习“真实”,一边为长者避讳,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我们现在的文学究竟在走向何方,真的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文学也离我越来越远,在后来的日子,甚至连读书日常都不能保持。最近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每日书”,去回顾这段个人历史和记忆时,总是不甚唏嘘,读中文系的人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抱负是不是过于遥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读中文系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gu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