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小说的人物
我们看完一篇小说,印象最深的首先是人物,其次才是情节。一篇小说读过一段时间以后,其情节也许已经模糊了,但是人物还鲜活在记忆里。所以说,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
短篇小说的人物不宜多。有的作者开篇才七八百字,就会出现五六个人物,这样会给人造成混乱的感觉。采用全知视角的时候,一时不知哪个是主角,让读者无法进入。短篇小说有两三个人物就行了,其他的都是工具。他们只是根据情节需要而出现,只侧重于其中两三个人物就可以了。
八、结构框架
对人物有了了解之后,读完整篇小说我们会思考它的结构框架。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故事讲清楚的。当然了,所有的小说的结构都是统一的,都由开头、情节、结局组成。这是很笼统的分法,一般来说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线性结构:就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事件的因果关系来写。是一种线性表达,它还有复线、三线的说法。不管是哪种它都有所侧重,分主副线,以主线为主穿插副线。有交叉的方式,也有平行叙述的方式。
网状结构:以人物的心灵为中心,以人物心理活动为辐射。这种一般在意识流小说中采用的较多。
画面式结构:章节像画面场景的组合,不在乎人物形象,只在乎场景,类似于电影剧本的手法,有蒙太奇的效果。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庆祝无意义》就是这类写法的典型代表。
象征性结构:征性情节结构,即全部情节单元紧紧围绕着某个形而上的抽象理念——意识、观点、思想、感觉而展开和进行,理念是情节的内核,是情节片断之间的连接线索。加缪的《局外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海勒的《出了毛病》,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摇摆式结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契科夫的《变色龙》这篇文章。它的特点就是采用左右摇摆不断推进、开展故事情节的方式。
对话式结构:小说中没有叙述,全靠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就是这样的结构。
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一般来说悬疑小说通常采用这种手法。
突转式结构:主要表现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转变。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故事套的形式结构: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套微故事。《一千零一夜》就是这样的写法。
以上九种小说的结构中,常见的结构是线性结构和交叉式结构。当然每一部小说都有独特的结构,在平常的写作练习中我们可以借鉴。
九、题材
小说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写自己熟悉的题材领域,挖掘自己和自己身边的题材。
十、小说叙事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叙事,小说中的“我”有两种,一种是非主人公型的:比如毛姆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文中的“我”不是主人公,主人公另有其人,他是斯特里克兰德,但“我”是旁观者和参与者,当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一个人住在巴黎的时候,“我”是参与者,见过他,了解他的生活。而他在塔希提岛上的一切“我”是旁观者,关于他很多消息都是我听来的。
一种是主人公型的:他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带入故事中来,拉近与我的距离。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便于抒发感情,展开心理描写。不足之处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
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固定视角等。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参与者,和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好处是叙述自由,穿越时空,无所不知,不足之处是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当然还有第二人称“你”,我今年读过一本小说《寒冬夜行人》,作者卡尔维诺就是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的,是作者和读者的直接对话,显得很亲切,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借鉴。
十一、主题。爱、苦难、人性、勇敢、复仇、尊严等。缩小范围,挖掘小主题。读小说时要去分析主题,记下来。学会从小主题呈现,避免好大喜功。
十二、语言。怎么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呢?学习自己喜欢的作家的表达方式。
作品中人物语言主要表现为人物的对话或独白。强调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符合人物身份、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的形象设定;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也点明或深化小说的主题。比如《露天电影》中,司机的语言比较直白粗鲁,符合司机大老粗的特点。
小说的十二个元素卓老师已经讲完了,接下来就要靠我们自己体会和运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