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孩子们将多彩的假期生活制作成了美篇,有的很精致,系列呈现,赏心悦目;有的很简单,少得可怜的图片,配上无法再简约的文字。差异实在不是一点点。究其原因,除了暑假生活本身的差异外,不乏有的家长包办得多,有的家长帮助得少。开学后,刚跨入三年级的孩子,出现最多的状况,就是忘带作业、忘带学习用品。连续三周,情况都没有改善。尽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一再强调,通过争章卡一再评比,但忘带情况仍然“此起彼伏”。因为老师不再事无巨细都把要求发在群里了,而是直接告之学生,学生若没有建立起这样的自觉和责任意识,一出校门便忘得精光。而家长呢,认为孩子升入三年级了,可以放手了,便放任自流,结果,造成了成长的“真空地带”。
想起《妈妈不是我的佣人》一书中,相似度极高的一个情境:主人公阿章因妈妈生二娃住院,爸爸在国外工作,只能从首尔转学到舅舅家所在的乡下,上学第二周就忘带作业,被罚打扫厕所。因为,在首尔,所有的事,都是妈妈帮他做的。现在,在乡下,没有人帮他做,如果自己不做,当然会遭遇“丢三落四”。然而,改变他的并不只是老师的责罚,更多的是他所处的环境。从原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后来受同学影响,为了面子和自尊勇闯村子里的“鬼屋”,重拾自信;为了在读书活动中获得“游戏机”而自主成立班级读书会,找回责任感;在看到母牛生产的过程中偶尔得知表弟表妹通过养鸡、养猪、养牛而赚钱,萌生通过这种方式为妈妈买一辆车的想法,寻找到了生活的目标。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同伴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陪伴也好,嘲笑也罢,鼓励有之,带动也有之。家长的力量似乎很少能看到。孩子有孩子自己的生活。喂鸡,捡鸡蛋,卖鸡蛋。打水漂,爬草垛;争执、怄气、原谅、理解……这样的友情才真实而动人。我们的孩子,因家长干预得太多,习惯了按部就班,孩子们缺乏足够的成长空间。多了些平平坦坦,少了些曲曲折折,情感世界也就多了些理所当然的偏执,少了细腻丰富的可能。
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却及其重要。文中没有着力描写阿章的舅舅和舅妈对两个孩子的教育,但是从两个孩子的表现来看,家风很好。他们不仅能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并能分担一些农活,比如养鸡,养牛,并相应给他们一些财商教育——父母购买孩子所养鸡生的蛋或是让他们存下卖牛的钱并告之他们以后可以用来上大学、结婚。同时,小金对奶奶的贴心、大金对诚实的践行,都让人看到了勤劳朴实的良好家风,极富有教育智慧。
阿章版的成长“变形记”,是对儿童本真生活的呼唤。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干预,虽然成果看似“巨大”,孩子看似“优秀”,却经不起生活的检验。要想真正走出“圈养”的怪象,必须给予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间,家长和老师可以如何应对呢?
家长需要无痕地退到幕后,经历由扶到放的过程。首先是要做自己该做的教育之事,不断学习,充盈自己,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二要经常不经意地提醒或肯定。近期要养成的那些习惯自己心里要做到一目了然,并不断关注孩子的变化。做得好的,要及时肯定;忘记做的或做得不好的,要换着方式提醒。对于老师布置的相对复杂的作业,可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给出建议,但不提倡事事都“让我们一起来做”,因为长期“一起做”,会滋生孩子的依赖心理和畏难情绪。三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并相应采取显而易见的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和督促。尤其重要的是保持与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发展状况。因为三年级的孩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容易出现“两面派”或不诚实的现象,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的一面之词使自己一叶障目,对学校教育曲解或溺爱纵容使孩子的价值观偏航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老师也要学会持之以恒、适度地“扶”与“放”。一是可以利用家校群或短信,不断通知和提醒家长近日需要关注的习惯,并及时反馈情况,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因为家长是“无证上岗”的,他们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教育的能力差异较大,我们作为专业性的教育者,有引领和指导的优势。二是要充分利用在习惯培养方面表现优秀的家庭的榜样作用,让他们去影响那些能力较弱的家长。第三,我们对学生不能过于追求精致的显性成果。有时为了提高宣传的力度,人们会借助家长、老师甚至专业人士的力量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这样的做法,本意不错,然而,却让更多孩子甚至是家长、老师都产生“好漂亮啊!”“好精致啊!”的想法之后,随即滋生“我无法做到”“好难啊!”这样的想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的稚嫩,天真的可爱,不应该是真实而自然的吗?从孩子的本真出发,加入我们成人的指导和孩子的感悟,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才叫真实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