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些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说到我的业余生活,她十分震惊,觉得我未免有些过于自苦。其实这种生活我已经持续差不多两年了,我不介意在这里再说一遍:
每天五点起床,看书、背诗、锻炼至七点,然后喊孩子起床一起听点英语或者古诗;
中午孩子午睡,我看书;
晚上陪孩子上兴趣班时我看书,不上兴趣班时陪他读书,或是他下棋我跑步,九点多给孩子讲故事、睡觉。
基本上每天如此,洗漱时、做家务时、跑步时、上下班路上,一般都是在喜马拉雅或得到上听音频的。
周末会加一些户外活动,爬山、逛街、看电影等。
是不是听起来非常枯燥?很多人觉得不能理解,你这人也太无趣了,为什么都没有一点娱乐活动?
其实,我并不觉得这种生活苦,反而甘之如饴,每天如果不这样做,我会觉得浪费了时间,内心的不安会大过享乐的愉悦。
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每个人对快乐定义却不一样。就像有的人觉得满足一碗红烧肉的口腹之欲是快乐,也有的人追求辟谷几十天的身心体验一样。那些做一些看起来毫无乐趣可言之事的人,并不是自讨苦吃也不是傻,一定是他们真正从这些事情上面感受到了快乐。
那些你叫得上名的牛人,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一定比你我长,比我们辛苦,他们傻吗?当然不!
学习和玩乐相比、自律和放纵相比,第一眼看上去前者肯定是苦的,因为违反了人性的本能,但是苦之后的回甘,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得到。
读书、学习、运动这些事情,带给我们的回馈周期很长,枯燥地重复着做很久,都看似还停在原地,以至于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当你真正体会到那种苦中带乐的滋味,你就会上瘾。
02
听昨天的《冬吴同学会》聊到一个话题,很多父母经历了所谓的苦读获得一定的成就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会去追求一种“快乐教育”。内心很痛恨自己所经受的教育方式,竭尽所能不让孩子去承担学习的压力,找一些私立学校,或者干脆送出国。
但是,我以前就曾经说过,人生要吃的苦一点都不会少的,哪怕是那些中了“卵巢彩票”的人,也是无可避免地要“吃足苦头”,才能维持在他所在的阶层中不掉队。
很多人看我对待孩子似乎很温和,其实在和孩子相处时,很多时候我都是很“狼性”的,会给他自由,也会给他压力,很多事情都会丢给他自己去解决,解决不了哭的时候只会鼓励他完成,并不会就此算了,但会在事情结束后给他讲道理,多和他聊天开导他。
学习上的事情,比如下棋,再晚只要当天的任务没完成,都是要下的(当然我并不固执也不教条,如果将来上高年级了我认为有些作业不合理,我可能反而会帮他偷懒)。同事曾半夸奖半调侃地说我:“优秀的父母大都带着点绝情。”优秀不敢当,但我确实觉得应该从小锻炼孩子承担压力的能力,否则长大后社会给的压力会让他承受不了。
有人可能会质疑了,上一篇文章不是说,要接受孩子的平凡,不逼他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吗?
嗯,我只是说不强求,不抱有幻想过高期待,但在能力范围内,还是会要求他尽量做到最好。
一个人最初价值观的建立,大部分是要靠父母的引导,你动不动就让他“算了”,他将来遇到什么事情都容易放弃。
03
每个人都会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你追求的究竟是舒适还是快乐?这其实是两个概念。
舒适可能更多的是生活上、身体上的,但快乐却绝对是精神上、心灵上的。
这一两年,我自认为对快乐的追求升了级,很多持续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现在很讨厌那种内心没有追求的、安于现状的“岁月静好”式生活,因为我看到了另一片更广阔的天空,那里的风景更美。
也许有人会说,看这么多书,你到底实实在在得到了什么呢?
好像真的很难量化,我只知道现在当别人聊的话题我能接得住、当别人说了上句我能对得了下句、当别人没说出来的话我可以意会、当孩子提的问题我可以回答、当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文章现在可以看懂时,那种愉悦感、成就感让我没法停止读书。
吴伯凡老师在《冬吴同学会》中提到一个观点:你年轻时偷的懒,才不会单纯的让你日后补上就算数,那都是要付利息的。
没错,想要做一件事情,越拖拉你会发现越难开始,越磨蹭就越缺少动力,越懒惰就真的会越懒惰,到最后你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早做和晚做,简直是天壤之别,也有很多人到最后索性就放弃了。
舒适不等于快乐,辛苦也不等于痛苦,人生真正的快乐,一定是经过磨练后,翻越过山丘,在心境上有所突破才能够得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