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鑫蕊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来到2017年7月1日。这一年的一半,已经过去了。
小小的回顾一下这半年。这几个月是我开动马力全力以赴的半年,是我制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并向着一个个目标奋进的一年。尤其上了易效能课程后,我更是如开挂了一般,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体验了如下种种:
1.写作
2.画画(禅绕,简笔,水彩……)
3.缝纫
4.跑步
5.声音课程
6.心理学考试
7.精神分析
8.开公司
9.投资项目
10.喜马拉雅录音
………………
我的内在仿佛有一股股强大的动力,让我不停的体验,不停的尝试,不停的学学学,做做做。
我一直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会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放不下?
今天我回顾时我发现,原来我一直在做的,可能就是在补课,补我学龄期缺失的课: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埃里克森)
结合我这半年来所做的,我很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我在通过不断的做,不断的尝试,努力勤奋,来锻炼和证明我自己的能力。而且我自己也确实收获到,不管我做什么,只要我下定决心做下去,我一定能够做好,我对我的能力,确定无疑。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奇怪,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在补学龄期的课?难道你以前没有勤奋努力过吗?
是的,过往我也努力过,学习过,勤奋过,但是那些年的勤奋努力,并不都是出于我的自发,而基本上都是随大流,别人做什么我也跟着做的无意识的行为,而现在我做的每一件事是我主动自发的选择的结果。其间的区别,可谓天上地下。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探索,我现在慢慢的,把目光转向另一个问题上:我学了那么多,我到底要投身于哪个行业,我到底要做什么?而这个问题,貌似比较符合埃里克森对青春期的冲突的描述: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关于“这辈子我到底要做什么”这个问题我问我自己也不下几百遍了,始终问不出个结果,后来我索性不问了,如前面所述,我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试错。我开始一个个去尝试,一路体验下来的结果,我一个一个删掉了很多选项,例如我确定了这辈子我不会当歌手和画家,唱歌和画画将只是我的爱好而已。
若我没有亲身去体验,我可能心里永远无法说服自己放弃歌手,音乐家,舞蹈家或画家的梦想,谁知道呢,也许我的内心真的住着一个席琳迪翁或者梵高或者邓肯!我总是忍不住会这么想。现在,自己亲身去体验了后,我终于放下了,因为我发现我是不可能为了唱一首歌或者画一副画而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但是我也很感激我自己,如此勇于体验,让我掌握了更多的技能,享受到很多乐趣,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继续说回到青春期(真不容易,我用了那么大力气,走了这么多年,终于让自己长到了青春期,嗯,当然了,我是说心理上)。目前来看,尘埃已渐渐落定,我的发展方向仍然聚焦于身心灵层面,文字是我比较擅长的,可以继续拓展和挖掘的,接下来也有可能做一些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等等,算是我对自己职业定位的尝试,继续试错的过程。
当我试遍了所有,剩下的那个始终不变的,想来也就是它了,真金不怕火炼。为了找到值得让我一生去追随的事业,我值得下如此下的力气,精力,勇气,与决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