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莫里·施瓦茨教授教会了我什么的话,那便是: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这是米奇阿尔博姆在《相约星期二》结尾时写下的一段话。《相约星期二》是米奇阿尔博姆自传式纪实小说,小说的主人翁是作者的恩师莫里施瓦茨教授——一位年近七旬,正慢慢走近死亡的身患ALS症的老人!
身为社会心理学教授的莫里用生命最后的14个星期二跟他的得意门生米奇完成了《相约星期二》这部探讨人生的哲学作品。他们说,他们是星期二人。因为星期二一直是他们的聚会日。莫里教授大部分的课都是在星期二,米奇写毕业论文时,莫里教授的辅导时间也是星期二,二十年后再次相逢,在莫里教授倒数的生命时间里,他们依然选择了相约星期二,去完成这样一个特别的“课程”!
14个星期二,14堂课,他们谈论世界,谈论自怜,谈论死亡,谈论遗憾,谈论婚姻,谈论衰老,谈论金钱,谈论感情,谈论文化……莫里用生命最后的时间给我们一一作答!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关于死亡,莫里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相信,不愿意直面死亡这个命题,或者总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会用戏虐的态度去对待死亡”。“但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用每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的生活态度去过好每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但是却无法做到的人生道理。当这个都明白难做到的道理从一个已经接近死神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并看到他如何去真实面对死亡时,那种真实感与力量感便无限迸发,让这个原本有点鸡汤的话语变得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
“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因你终究是要变老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衰老的恐惧,特别是女人,对于衰老的恐惧更甚。我们害怕脸上留下时光的痕迹,害怕时光夺走花样年华。但是换个角度,就像莫里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得更好。”
当我们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莫里所说的这段话: “实际上,我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我是个三岁的孩子,也是个五岁的孩子;我是个三十七岁的中年人,也是个五十岁的中年人。这些年龄阶段我都经历过,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样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
好的心态,积极的看事情角度能让我们做实际年龄之前的任何年龄阶段的自己,生命的进度条可能更接近终点,但是也拥有了更为丰富的人生!
“一个终生的教师”,莫里教授就像自己为自己想的这个碑文一样,他用自己身患ALS的身体,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通过与米奇的对话以及让米奇作为见证者,记录下生命最后时刻他对人生众多命题与众不同的想法。他人生中最后的14堂课也是他逐步走向死亡的历程,面对身体机能逐步退化,他需要接受诸多痛苦,但是他的回答却总是让你意料之外!比如面对他的生活即将不能自理,用不了多久就得有人替他擦屁股时,莫里教授说他很烦恼,“因为这是失去自理能力的最后界限:得有人替我擦屁股,但是我在努力适应它。我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当米奇对“享受”提出疑问时,他回答到:“是的,不管怎么说,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
经典的论段还有很多,比如他会告诉你患病后的最大的体会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你如果想体验怎样对另外一个人承担责任,想学会如何全身心地去爱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有孩子”;“临死前先原谅自己,再原谅别人”……这些言浅意深的人生道理通过老人的亲身讲述,或许能变成一盏明灯,帮助我们拨开心中的乌云!
网友评论